白馬寺鎮位於洛陽市洛龍區最東端,因千年古剎、釋源祖庭—白馬寺而得名。作為千年帝都洛陽城的東大門,白馬寺鎮南臨洛河,北依邙山,東接偃師,西鄰洛陽城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歷史積澱醇厚。鎮域面積約25.49平方公裡,轄14個行政村,2個社區,總人口約2.47萬。白馬寺鎮交通便利,道路“三縱三橫”:洛白路、隴海鐵路及中州東路延伸線貫穿東西,二廣高速、洛常路、焦枝鐵路縱貫南北,具有臨城(緊鄰洛陽市主城區)、臨河(洛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臨景(千年古剎白馬寺、齊雲塔、漢魏故城遺址及建設中的河洛古城)的突出優勢。
白馬寺鎮2009年被納入洛陽新區拓展區以來,其區位和交通優勢愈加明顯,特別是隨著城市向東擴展,白馬寺鎮逐漸擺脫其邊緣化地位,確立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漢魏及佛教文化片區”的定位。黨的十八大對推進文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依托文化優勢發展經濟的又一重大機遇,該鎮以文化產業為方向,強化景區改造,強化項目建設,推動文化旅游,著力將白馬寺周邊打造成漢魏風格鮮明、佛教文化濃郁、設施標准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區已經成為白馬寺人的共識。白馬寺周邊改造提升工程包括白馬寺院自身擴建,建設多國佛殿,總占地面積將擴大6.5倍,達到1300畝,使寺院規模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水平。白馬寺寺前建設面積達8.7萬平方米的釋源廣場和長680米的釋源大道,從而使這一古剎視野開闊,莊嚴肅穆;廣場周邊規劃建設高檔次商業群4.5萬平方米,漢魏特色,蔚為壯觀;投資6.8億、長8公裡、寬95米的中州東路東延線,成為連接白馬寺景區與主城區的景觀大道;開工修建橫跨洛河的白佃路,使景區與伊濱新區連為一體;正在修建的洛河第六級橡皮壩,使古寺因洛河而靈動,碧水藍天,交相輝映。
與此同時,建設白馬寺佛教文化園區,加快白馬寺周邊改造提升對於拉長白馬寺鎮旅游產業鏈條,帶動白馬寺周邊村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對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好鄉村建設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白馬寺佛教文化園區建成後,將以佛教文化帶動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以漢魏風格為主進行周邊區域整體打造,實現遺址保護、宗教文化和旅游服務產業的融合發展。白馬寺周邊村將依托文化園區建設,加快村民生活居住環境的改善,實現旅游、文化等三產服務業的興起,走出快速發展的新路子。在白馬寺鎮境內,另一個與文化旅游主題最為貼切的當屬建設中的河洛古城。作為省、市的重點工程,總投資85億元的河洛古城項目將是白馬寺鎮發展史上投資建設規模最大、吸納安置就業最多、帶動能力最強的旅游文化項目。
該項目占地1500畝,建築面積171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廟會廣場、衙門、城隍廟、文廟、門樓、牌坊、主題公園、文化主街、文化水系等,是集旅游觀光、休閒度假、居住、購物、演藝、祭祀等為一體的大型旅游綜合體。項目建成後,初步預計可安置就業12000人,每年可吸引游客1000萬人次,將打造成中原地區規模最大、檔次最高、輻射最廣的文化古城,使其與龍門石窟、白馬寺等核心景區優勢互補、相輔相成,共同扛起洛陽文化旅游創業發展的大旗。河洛古城項目的開發建設,不僅為河洛文化傳承弘揚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注入新活力、新動力,而且對於拉動村民就業、增加群眾收入、轉變生產方式、改善居住條件等方面都必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全鎮的美好鄉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和就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