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郴州市北湖區的小埠古村

郴州市北湖區的小埠古村

日期:2016/12/14 18:42:4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村入口

古村入口

小埠保留著50余幢明清古民居

小埠保留著50余幢明清古民居

穿越古村

穿越古村

    在這裡,能看到古代鄉間與現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奇妙融合。古民居、古驿道、古書院,書院內,童聲吟唱著論語、弟子規……一側身,池塘野鴨戲水,茶室棋牌聲聲,生態農業園生機勃勃。

    郴州市北湖區的小埠古村,見證了古今世代的延續,文化的傳承。在這裡,可暫別城市的喧囂,慢下來,慢下來,享受古韻十足又充滿新農村氣息的田園生活。

    小埠先祖沿古道而來

    “這是先人不知何時鋪建的一條青石板路。它一端連著連州、臨武、桂陽,一端連著郴州、衡陽、四川。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先沿著它從連州至臨武,最後定居小埠……今將村邊至鄧仁岳古墓這一段著力保留,以保留段有價值的歷史記憶與歷史紀念,讓後人品味。”小埠古村《石板古道》碑文上這樣記載。

    由湖南進入廣東,需要翻越南嶺,經郴州有兩條古道:一條是從郴州出宜章到達廣東坪石,被稱為“九十裡官道”;一條是從郴州出臨武到達廣東連州,被稱為“西京古道”。小埠就正好在這兩條古道上。

    史料記載顯示,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西京古道就是嶺南各地通往京城的必經之路。有學者認為,這是在秦朝南征大軍所開辟道路基礎上修建而成,後來又經過唐代大規模修繕。“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在這條古道上,從嶺南運到長安。

    在古代,郴州本是偏僻之地。東晉、南宋等朝,陸續有移民南下,直到明、清時期,大批移民湧入,小埠古村就是明朝永樂年間沿著古道而來的移民所建。村中老人鄧聖久回憶:“在很久以前,小埠是一片蘆葦蕩,名叫‘蘆村洞’。我們鄧氏祖先施義公遷來後,漸漸繁華,因此改名‘小埠’。”

    為什麼叫小埠?在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刊行的《郴州直隸州鄉土志》上,稱“小埠”為“小阜”。“阜”的本意是土山,引申為財貨堆積如山。小埠的先民,也確實稱得上“民殷財阜”。

    馬幫挑夫在石板下藏銀元

    小埠是湘粵古道上的重要結點。除了種地之外,加入馬幫、挑夫的行列,馱貨行商販賣,曾經也是古村村民的第二營生。

    可憐可憐真可憐,可憐哥哥去挑鹽;

    扁擔當得搖錢樹,油籮當得早禾田;

    走了好多冤枉路,喊了好多老板娘;

    吃了多少糙子米,睡了好多冒腳床。

    八十多歲的鄧聖久老人想起父親的挑鹽歌,展開了一段兒時記憶:“父親去挑鹽,困了就躺在路邊的涼亭休息,餓了便吃自家帶的糍粑、紅薯。一路上有好多涼亭,那都是善人們捐修的。有的涼亭大清早就能看見一大桶煮好的涼茶,隨你怎麼喝,那時做善事的人可真多。”

    “當年的挑夫賺到了錢,碰到兵荒馬亂時,怕搶,於是就埋在石板路底下,做好標記。有人出了意外,銀元就永遠埋在石板下。那一年大躍進,因為修渠道拆了好多石板路,在石板下發現好幾塊銀洋。”

    時過境遷,新時代,小埠依然有著新的交通優勢。東邊有京港澳高速公路,西邊是京港澳復線,縱貫南北通達全國;北側挨著郴州大道,連通東西郴、資、桂;又距郴州市區不太遠,離京廣高鐵郴州西站更近,還有107國道、京廣鐵路、郴仰公路等等,共同把小埠包圍其中。

    隨著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的興起,小埠村民,有了新生活。外出打工者紛紛回鄉,或於古村內經營旅游餐飲、住宿、民俗購物,或在小埠南嶺生態城就近謀職,或者忙碌在小埠生態農業園的油菜園、玫瑰園、葡萄園、果林、魚塘、菜園裡。

推薦閱讀: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下)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上)

海口邁德村一磚一瓦見證歷史

風雨61年北大樓繁華落盡

崇聖書院內有幼兒園

崇聖書院內有幼兒園

仁和塔聳立著小埠的價值觀——仁、和

仁和塔聳立著小埠的價值觀——仁、和

深巷散步

深巷散步

古村煙火

古村煙火

    生態學博士回了古村

    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算起,小埠古村已經建立有五百多年。從現在保存下來的50余幢明、清古民居中,可以看到典型徽派建築的特色——封火牆,顯示了小埠古村先人移民的來源。

    漫游在小埠古村,可以看到戲台、茶館、書院、祠堂、寺廟、庵堂、古墓、涼亭、驿道、字紙塔、古井、花橋、百步七孔橋等建築。進入一座建築內,甚至還有大戶人家待嫁小姐的閨房閣樓保存至今。村子裡隨處可見頗有年月的舉人碑、拴馬石等古跡遺物,默默訴說著小埠古村先人曾經的榮耀和起居生活。

    小埠村民介紹,古村有“寨嶺曉望”、“龍泉古廟”、“龍潭擁翠”、“塔立仁和”、“井秀花橋”、“深巷民俗”、“古墓垂青”、“老槐送客”等小埠八景。部分損毀,部分修復重建。

    現在的小埠,古民居內有畫家開的茶館,門前翠竹掩映,室內古意盎然,印花門簾、野花、水草、魚缸,可就著菊花喝茶。村前,有池塘,溝渠裡有一尺來長的魚快活地游來游去。湖心小島有“秋水居”及農家樂,周末常有附近城裡人來此休閒娛樂。湖邊栽滿木芙蓉,不時有野鴨滑水,白鹭飛過。

    和一些荒廢的或者單純旅游開發的古村不同,因為新農村建設,小埠成了一座“活著”的古村。耕讀是古村的傳統,“崇聖書院”裡有農村免費幼兒園,老師還把《三字經》、《弟子規》編了歌舞教給孩子們。

    這些,都因為小埠村中出了一名生態學博士,外出經商多年,看到家鄉破敗,於是回鄉投資新農村建設和生態開發。在村中見到這位鄧輔唐博士,他說要從三方面建設小埠新農村:設施建設塑造基礎條件、產業扶持引導長遠發展、文化傳承延續古村傳統。

    村邊“長青亭”中,立著一座石碑。碑上刻文:“金山銀水乃一時之富,青山綠水為萬代之福……為謝政府愛民之心,永銘山青人壽之意,特在古樟與五百年古柏之間建此‘長青亭’,以示;切勿貪利忘子孫、要留長青給後人。刻碑為記,並立咒:‘凡貪利毀林者皆不得善終!’”

    富商 武舉人 花橋 趕龍

    小埠村原本有一座“花橋”,村中俗語:“正月十五過花橋,摘朵紅花生個仔。”舊時,每逢正月十五,從十裡八鄉趕到小埠花橋來求嗣的鄉民絡繹不絕。求子的人都要在花橋上插枝紅花,於是花橋插滿鮮花,成為當地一道風景。

    鄧聖久老人介紹,在清朝嘉慶至同治年間,小埠出了個有名的富商——京都太學生鄧仁岳,其獨子年逾四十仍無子。於是父子倆捐資修建石拱花橋,後來,一連生了三個兒子。消息傳開,來小埠花橋求子的人就特別多。

    “花橋”原意並非指橋上鮮花盛開,而是指橋的裝飾的許多花樣。橋身建有長廊,兩側有供路人休息的長凳,並有許多人文故事畫。1975年,為修公路,拆除長廊,僅留橋身,改為水泥橋面。2009年,小埠村出生的鄧輔唐為建設新農村,出資再修花橋,橋面北側建有長廊供路人休息、避雨,南側通車,恢復原花橋舊貌,同時整治橋下河道,整修河邊古景,引清泉入河。

    小埠村側有寨嶺,據傳古時因常有土匪在此占山為王,也稱“寨王嶺”。寨嶺頂上,發現有精美的磚雕和瓦當。清朝,小埠的鄧益元以五百只羊智取寨嶺,滅了土匪“李霸王”,受朝廷嘉獎,成免試武舉人。後來,此人成為石達開的心腹部將,屢建奇功。現在,小埠村保存著的旗桿石上,還刻有“武舉人鄧益元”等字。

    小埠村有龍王嘴泉,水質甘甜,被村民稱為“龍涎”。每兩年,冬天小埠都要趕一次龍,村中男女老少都要參加。趕龍當天,道士登壇作法,喚醒沉睡在村中的“龍”。晚上八、九點鐘,鑼鼓喧天,火把飛舞,村民高喊:“趕龍啰!”聲勢浩大的趕龍隊沿著村後山脊出發,經寨嶺、鹿嶺、月嶺,每到一個山坳就要殺一只雞,並鳴炮、奏樂祭龍,直到天亮。不過,據鄧聖久老人講,自一九三九年開始,國民黨政府破除迷信,村中便再無此俗。

推薦閱讀: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下)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上)

海口邁德村一磚一瓦見證歷史

風雨61年北大樓繁華落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