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牛河梁史前遺址群告訴世界中華文明五千年
日期:2016/12/15 0:23: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氣勢恢宏的牛河梁 資料圖片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而有據可查的歷史只限定在距今四千年,之前的一千年即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由於缺乏考古實據一直廣受質疑。位於遼寧、內蒙古、河北三省區交界的牛河梁大型史前祭祀遺址群的出現,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
“然而,由於歷史文獻典籍的漏記與空白,歷史考古界對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特殊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郭大順不無遺憾地指出,“一些有影響的通史性著作中,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一罕見的考古證據和豐富多彩的內容所提甚少甚至只字不提。”
“由巫而王”“由祀而禮”是中國特色文明起源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都對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內涵進行過深刻闡釋。
“紅山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這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牽動億萬人心的學術命題。”遼寧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宮福清說,整合國內外相關學術單位的物質和智力資源,進一步深化關於紅山文化在中華民族整體性、連續性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價值與深層機制的認識,對紅山文化在見證中華國家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獨一無二地位作出權威性的研究與評估,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
為此,遼寧師范大學牽手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朝陽市政府、朝陽師專、赤峰學院等,共同組建了紅山文化協同創新中心,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
紅山文化研究院首席專家於建設提出,紅山文化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不僅突破了關於中國文明起源時空上的傳統認識,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而且引發了學界對文明要素和標志、文明起源之路和模式等相關問題的熱議和討論。“由巫而王”“由祀而禮”可能正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從氏族邁向文明和國家的獨特之路。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無真品陳列的現狀必須改變
由於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具備可與世界諸文明古國著名古跡相媲美的重大學術價值、文物本體和歷史環境,早在1995年,國家文物局就將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2006年將其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2012年將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鄰近的內蒙古赤峰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捆綁列入再次修訂的《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但經過20年的爭取,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仍未進入世界遺產行列。
為此,郭大順表示非常遺憾,希望遼寧應進一步加強同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其他地區的溝通協調,共同推進申遺工作。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從1981年發現以來,一直是國家文物保護的重點。根據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政府批准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國家先後投資,將穿越遺址核心區的101線9公裡國道遷出,在遺址內修建了觀光游覽環路,在女神廟和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2號地點建設了具備展示功能的保護大棚,在遺址區內建設了博物館。
“經過十幾年的保護與建設,遺址保護和展示工作初具規模。但與其重要地位和名聲相比,還不相適應。”郭大順指出,如作為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核心的女神廟,展示過於單調,觀眾多有乘興而來、掃興而歸之感。為此,他建議增加遺址核心部位特別是女神廟展廳的展示內容與功能,增加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博物館的真品陳列,改變館陳沒有真品的現狀。
用最權威的學術成果構建五千年文明的對外話語表達體系
“關於紅山文化研究,目前遼寧有朝陽市博物館、朝陽師專設立的牛河梁紅山文化研究院和紅山文化協同創新中心,缺少專門研究人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對外影響有限。”郭大順建議以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為依托,同國內外相關高校和研究院所廣泛合作,把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辦成高校的教學實習基地和研究院所的研究基地,培養專門人才,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使紅山文化取得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郭大順說:“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豐富遺存及文化內涵,不僅是研究中華文明史的珍貴資料,而且對研究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和開展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有著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是中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一特有優勢,從多角度加大宣傳力度,讓牛河梁告訴世界:中華文明五千年。”(本報記者 畢玉才 劉 勇)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