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廣州善世堂“重生”記

廣州善世堂“重生”記

日期:2016/12/14 18:43: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年前某仲夏黃昏,趁四下無人,25歲的陳钊承抱著相機、挽起衣袖,騎上同伴陳秋明的肩膀,翻越圍牆,頭一回踏入自己家族的宗祠。當時的情景,兩人終身難忘。

    這裡有廣東祠堂極為罕見的“假漏窗”設計,有皇親貴胄才夠格使用的“鳌魚吞脊”裝飾,還有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親題的牌匾;然而與之相伴的,是雜草叢生,殘垣斷瓦,和散落一地的蝙蝠糞便……這就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陳氏宗祠“善世堂”,因缺資修繕,日益凋零。“它的美,就這樣被塵封,實在太可惜”。從那以後,陳钊承與陳秋明開始團結村裡的老中青三代,一頭扎進了“光復祠堂”的事業中。

    2012年8月6日,“善世堂”的修繕方案獲得廣州市文廣新局的審批。更讓人驚訝的是,僅大半年時間,高達800萬元的修繕資金也基本落實。

    它的美,就這樣被塵封,實在太可惜。

    前世:比陳家祠輩分還大

    善世堂位於番禺區石樓鎮石一村的德興大街。遠遠望去,兩扇5米高的大門、漆有金箔的匾額、木雕的花鳥魚蟲、石刻的八仙賀壽,仿佛在訴說當年的繁華。

    “善世堂比中山七路的陳家祠輩分還大!”石樓的陳氏族人,常常以此自诩。只是,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兩座祠堂命途迥然。前者曾做過石樓鎮農機中學、打繩廠、織席廠、毛球廠。到上世紀90年代末,當後者被政府部門認定為“國寶級”文物時,前者已被嚴重損毀。

    據介紹,善世堂原占地4000多平方米,目前只存主體建築。因為擔心部分建築倒塌傷人,祠堂已關閉近20年,至今仍不對外開放。

    修繕行動幾經波折

    上世紀80年代,村裡的老人曾發起一輪重修善世堂的行動。他們寫信給香港的鄉親,募捐了30多萬元。然而,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祠堂的產權還屬於番禺區國資局,所以鄉親們都提不起勁。最後,這些錢改為重建陳氏的另一個祠堂“始祖祠”。

    2001年,善世堂再次迎來“重生之機”。現居港澳的陳氏後人籌資了37萬元,計劃修復善世堂的頭門。然而,村民們自聘的施工隊,只是普通的“泥水佬”。他們為善世堂塗上現代油漆、憑“想象力”用水泥填補各種石雕、磚雕。結果,祠堂不但沒有被修復好,還遭到進一步破壞。

    2002年,善世堂在全國文物普查中,被評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番禺區文物部門曾經估計,陳氏宗祠的全面修復工作,約需要2000萬元。資金缺口太大,修繕工作根本無法展開。此後9年,有關光復祠堂的聲音,逐漸偃旗息鼓。

    今生:孫輩接棒修繕宗祠

    去年4月,廣州市文廣新局在官網上掛出了“文物保護志願者”的招募啟事。鐘情於歷史建築研究的陳钊承,與同村好友陳秋明相約,一起報名。“保護文物,應該從自家門口開始”,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村裡那個破敗的善世堂。

    去年10月,兩個年輕人開通了名為“番禺石樓善世堂”的官方微博。他們還在番禺區650多輛公交車視頻裡,投放了為期一周的善世堂宣傳片。

    “單靠兩個人,撐不起這麼一個浩大的工程,必須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陳秋明說,陳氏宗祠不僅屬於石樓鎮石一村,修繕祠堂應該是所有陳氏後人的事。他逐一走訪了石一村委、石二村委、赤崗村委,還有相關的居委會等政府部門。

    2011年11月,石樓陳氏宗祠(善世堂)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成員共約60人。其中,年齡最小的不過二十出頭,年齡最大的已經接近九旬,職業涵蓋公務員、商人、法律界人士和普通百姓等。“老、中、青三代人分工明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的負責出謀劃策”。

    先“動”村民的利益

    對此,更多人持的是觀望態度。“這群小年輕是意氣用事,三分鐘熱度,肯定干不長的”,有村民這樣“潑冷水”。連陳秋明的爸爸都認為,“這件事難度太高,搞不起來的,別浪費工夫了”。

    修繕祠堂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遠未看到效果,就要先“動”村民的利益。比如,村民們要自拆擋在善世堂頭門與池塘之間的僭建物和出租屋。通過村委領導的號召,占地面積約1050平方米的擁擠房屋,終於在20天內基本拆平。事前雖有人提出各種不滿,但當看到善世堂平地開闊,池塘映綠的景象初步顯露,不少村民還是增加了一點信心。

    對具體的修繕程序,大家的分歧更明顯。年輕人堅持要聘請有文物修復資質的團隊制定方案,但老一輩認為,這樣既耗時間又花錢。爭持不下,修繕管理委員會進行了集體投票,最終超過2/3的人支持不走老路,找專業團隊。缺乏資金,是修繕宗祠一個最大的障礙。按照華南理工大學古建築團隊預計,善世堂的修復至少要800萬元。“一人出一點力,錢還是有機會籌到的”。今年年初起,修繕委員會在善世堂門前擺置捐款箱,陳秋明、陳钊承等人則分頭游說,募集資金。

    據統計,石樓鎮三村一居共約6000余人,已有超過400名村民居民捐款,募集資金約40萬元。同時,村委會居委也承諾在動工後撥款約20萬元,政府文物部門也將提供30萬元作為支持。陳秋明說,聚沙成塔,通過宣傳,有陳姓企業家也捐資100萬元,並願意持續提供支持。

    未來:外觀傳統技術現代

    上周四,委員會收到了來自廣州市文廣新局對善世堂修繕方案的同意批復,標志著該項工程擇日可啟動。陳钊承與陳秋明興奮得徹夜難眠。“一時意氣用事,居然玩出真家伙來,連我老爸都大跌眼鏡。”陳秋明說。

    據介紹,石樓鎮陳氏宗祠的修繕工作將於年內動工,需時約1年。“重生”後的善世堂會是什麼樣子?“外觀上保持傳統和古樸,技術上則全部都要做到超前。”陳钊承舉例,“善世堂”的牌匾,將不塗新漆,只做防蟲防水工作,凸顯歷史感;同時,所有的電器設備將不拉電線,全部用磁感應通電技術。

    修復後的善世堂將作什麼用?這一點,仍未有具體結論。委員會打算將祠堂申報成為省級文保單位。

    背景:善世堂列入番禺四大古祠

    陳氏宗祠善世堂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1520年),後因海禁而被拆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乾隆年間(1769年)也進行過大規模修繕。目前,其與沙灣留耕堂、大石墩敘堂、南村光大堂並稱“番禺四大古祠”。

推薦閱讀:

重慶合川躲過文革的清代牌坊

福建培田古民居

神秘的意大利“鬼城”

寧波名樓 天一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