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8:延慶吉寺——五台縣善文村延慶寺
日期:2016/12/14 22:13: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大佛殿幸存已近千年?● 古人建築也倡導節約?● 寺前石經幢原有兩尊?
在廟宇林立的佛教聖地五台山台外,有一座延慶寺,千余載來其如同一位與世無爭的老人,超凡脫俗地靜谧在五台縣陽白鄉善文村東北隅。
延慶寺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五台地區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獨特的歷史見證,是當地現存傳統佛教寺院建築的傑出范例。其融佛教文化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相得益彰,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及社會文化價值。
2013年12月28日上午,記者走進了這座“吉寺”。
千年古剎靜谧山村間
12月28日上午,記者到達五台縣東冶鎮西街口後,車子開始向北折行。已近歲末年初,又逢周末,途經小村人流、車流和做生意的吶喊聲一片,很熱鬧,但是繼續沿山村小路北行,這種場景逐漸消失。直至來到寫有“陽白聖境”的大牌樓下,一種遠離鬧市的清新之風撲面而來。村民告訴記者,這裡已是陽白鄉地界,延慶寺就在通過陽白村後的善文村。
善文村村東北隅有一座紅牆碧瓦的寺院,經向村民打問,這個寺院正是延慶寺。
延慶寺坐北朝南,寺前一排老棗樹彰顯著歲月滄桑,廟門已翻新得古色古香,大門緊鎖著,看得出這裡正在進行修繕。這時,寺前戲台院內走出一位老者,經了解,老者叫衛開明,是寺院的一位看護人。經過了一番盤查和聯系,最後經五台縣文物部門同意,延慶寺修復工程項目現場負責人王秀君風風火火趕來,衛開明熱情地打開了寺門。
王秀君告訴記者,延慶寺原為前後兩進院落,飽受歲月的洗禮等諸多因素,寺院破敗不堪,大部分原有建築被毀,整體布局遭受到很大破壞。所幸一座大佛殿和石經幢至今殘存,成為文物保護價值的主體體現。在省文物部門大力支持下,從2012年9月25日開始保護性修復工程,預計在2014年7月結束。
遺存的大佛殿就在後院中軸線正中位置上,大殿面寬3間,長約13米,平面略近正方形,為木結構,六架椽,歇山頂。殿前檐柱頭兩側塑有彩粧貼面獸頭,屋頂上還配飾大吻、脊剎、走獸等蔚為壯觀。站在殿前看去,整個大佛殿似平地而起,氣勢非常雄偉。“據碑記,延慶寺始建於唐代,但原有規模不得而知。中華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歲次乙卯‘學堂碑記’:學堂屋宇乃前清時延慶寺舊基也,此寺創自唐代,由唐而下疊次修補……”如此種種,經專家考證,延慶寺應創建於唐代,至今已逾千年,而結合大佛殿的建築結構等考證,現存大佛殿應為金代遺構或更早。如此分析,大佛殿幸存於世也已近千年。
大佛殿建構極為罕見
大殿內佛台上立有3尊佛像,木結構的殿內梁柱上有彩畫的遺跡,此外四壁已空無一物。王秀君告訴記者,此3尊佛像為一佛教信徒數年前所立,並非大殿原物。而據百姓口碑,大佛殿內原有的佛像高大氣派,每間設置一尊,中間的主佛“頂天立地”,更為壯觀。可惜於民國時期寺廟改建學堂時被拆毀。此外,大佛殿內外原有的彩畫也因年代久遠和建築早年漏雨嚴重等原因而脫落殆盡,與被毀的塑像一樣,留給後人無盡的遺憾和歎息。
就在記者感歎這處千年遺寺已無可看之點時,王秀君神秘地告訴記者,這處大佛殿的建築結構形式獨特,在古建築中極其罕見。在其介紹和資料顯示下,記者有了驚人的發現。
夯土牆構造極為罕見。大佛殿原後牆和東西山牆均為就地取材,素土夯築而成,且外側收分非常巨大,高度直抵闌額,在前檐角柱位置以內弧八字牆交構。建築牆體采用夯土牆構造,在傳統古建築中極為罕見。常規的做法大都是下部以條磚砌築檻牆,上壘土坯,檻牆或干擺、或絲縫、或淌白,諸如此類。有考證,當地古民居大都采用同樣的建築技術,表明夯土築牆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已經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建築風格。
台明的設置與眾不同。大佛殿原台明僅設置在前檐,東、西、北三面則在自然地坪上構築基礎,似乎高大雄偉的建築構造屬於平地而起。
兩架椽通托腳風格明顯。經考證,大佛殿在平梁下使用通達兩架椽的托腳,其做法同平順大雲院五代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建造的大佛殿手法相似。斗拱上耍頭昂身形狀又類同於佛光寺文殊殿(重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即公元1137年)的柱頭輔作。由此還可判定,該殿有五代建築遺風,系金代重修。
大梁的結構富於變化。明間西縫梁架六椽栿通搭前後通檐用兩柱,為“通梁結構”,栿下設置後加支柱兩根。明間東縫梁架為前五椽栿對後搭牽通檐用三柱,後施金柱,五椽栿下設置支頂柱一根,這樣的結構巧妙地節省下了一條四椽。由此看,類似的結構形式在古代建築中並不多見,延慶寺大佛殿的梁架構造別有新意。
古人建築也倡導節約?縱觀大佛殿的建築特色,記者除了感慨古人的藝術高超、別具匠心外,從其就地取材、素土夯築、節省四椽等建築手法上看,似乎感到先古早已有了倡導節約的理念。據五台縣文物管理部門的相關資料顯示:延慶寺規模不大,但建築年代久遠,特別是大佛殿結構形式獨特,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珍貴實物例證,在我國佛教史和古代建築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極具科學價值。
宋代經幢為上乘之作
延慶寺內還有一個極具價值的藝術瑰寶,那就是現遺存在寺內的一尊殘缺的石經幢。
記者看到,現存的這尊石經幢就擺放在前院,圓盤底座直徑近1米,上面刻有清晰的蓮花狀圖案。底座上面是一通高近兩米的幢柱,上面雕刻著“佛頂尊勝陀羅尼之幢”幾個大字,而文中可見“代州五台縣白泉鄉善文村人等院主沙門□□□□□□天池院立也……等”。幢柱上還有一塊座盤,可惜已殘缺不全,此外座盤上別無他物。據有關資料顯示,幢文中雕刻有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歲次乙亥拾月辛亥塑十五日乙丑丙時建。如此可證,經幢為宋代所建甚至更早。
寺院看護人衛開明今年63歲,是地地道道的善文村人。據其回憶和參考有關資料得知,這尊經幢原有近7米高,分為4層,象首蓮座非常精美,上層有浮雕造像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蓮花底座下也極具特點,柱礎中還有獅頭穿洞等惟妙惟肖的雕刻,仔細查看這些雕刻中頭多尾少,實屬少見。
衛開明說:“過去這個石經幢第二層上還捆綁著寫有‘靈應’字樣的紅布,每逢節日或者當地百姓有所求助時,都會來到這個寺廟經幢前燒香祭拜、祈願求福。聽老輩人說,事實上這裡原本共有兩尊石經幢,就矗立在廟前,千百年來一直庇佑著我們這裡的村民。”
原有兩尊經幢為何現在僅殘存一尊經幢的底層?據衛開明講,這裡的石經幢原為東西對稱布局,東側的經幢是在當年日軍侵華時,當地村民為保護經幢將其推倒藏入一處枯井中掩埋。而西側的經幢雖躲過了昔年的劫難,卻被文物犯罪分子推倒後盜走部分精美雕刻構件,導致整體殘缺不全。五台縣文管所所長趙廣文也痛心地說:“這裡過去破損得厲害,寺廟沒有圍牆,寺內沒有僧人值守,經幢實際上就裸立在毫無遮攔的寺廟前,由於地處偏僻,又位居村東北口,2011年竟慘遭了這些可惡的文物犯罪分子的損害。”
趙廣文說:“寺前殘存的宋代石經幢造型別致,設計嚴謹,構造精巧。雕刻技藝傳神,是中國傳統石雕技術及藝術的傑作,藝術價值極高,堪稱上乘之作。”
寺院所在是風水寶地
千余載來,延慶寺靜谧在善文村,默默庇佑著這裡的百姓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在當地百姓的眼中,這裡就是一塊風水寶地所在。
采訪之際,寺廟中走來了一對母女。女兒張建竹今年61歲,嫁到原平,如今回鄉,利用空當,和母親一起專程前來查看延慶寺修復情況。86歲的老母親王留清老人說:“我小時候,這裡逢年過節都會有一些焚香敬紙的祭祀活動,許多村民們都會來這裡集會磕頭許願,那時我搞不懂大人們這些事,加之膽小我就躲在家人的背後偷看,這些都給我留下了童年的深刻記憶。”張建竹回憶說:“這裡原來的東西廂房曾被用作村內的學校,我在小學和初中時就在這裡度過。兒時的印象中這裡的寺院很大,課余時間我和同學們就在這裡玩耍。”記者從有關資料中得知,中華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閻錫山時期曾將此處改建為學堂,“文革”後期,這裡又被本村小學占著,直到1998年才予以搬遷。
當地相傳,這個寺廟中地下埋藏有寶珠,世代庇護著這裡的子民。衛開明說:“30多年前,有一次下大雨從山上發來了大水,本來通向廟裡曾有的一個向西的彎河道,但是就在那個雨夜,河道一夜之間改了流向,大水向東流去並沒有淹沒延慶寺,也沒流進村莊,後來大家都說是埋在地下的‘避水珠’顯靈了。”
延慶寺有“避水寶珠”根本無法求證,也許原本就是村民祈盼風調雨順的一種美好願望。但是記者在這裡有了一個新的發現,善文村有1200余人,村中有許多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如此多的長壽老人存在,許多人歸結於生活在風水寶地延慶寺的所在。記者了解到,延慶寺背後靠有黃金山,周圍環繞著滹沱河,這裡天藍氣爽,空氣新鮮,當地百姓民風淳樸,安居樂業,與世無爭。
五台縣文管所所長趙廣文說:“在新的歷史時期,延慶寺將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旅游發展、帶動地方經濟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觀,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和相應的社會文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