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姚家大院——陝西商文化的代表

姚家大院——陝西商文化的代表

日期:2016/12/14 22:01:15      編輯:古代建築史

鳥瞰姚家大院

同治皇帝御賜給姚家大院女主人娘家的匾額

姚家大院後院的香椿樹

保存下來的姚家大院磚雕

大院二院門口的太湖石

大院的井內依然有水

姚家大院二院門

姚家幾代人和許多陝西名流通過這個狹窄的木質樓梯,上到二樓的會客廳和書房。

姚家大院的精美磚雕

作為古都文化品牌的一個“符號”,古民居承載著西安這所城市的記憶。在鋼筋水泥的縫隙中,我們找到了位於蘆蕩巷40號的姚家大院,一座隱藏在現代建築中的老宅院。它所保存的,不僅是老西安人傳統的居住環境,還有陝商曾經輝煌的歷史。

一處老宅,藏在“蘆蕩”深處

2010年2月9日,農歷新年之前一個清晨。我們轉進了朱雀門裡的蘆蕩巷,為了尋找一座被稱作“姚家大院”的老宅子。蘆蕩巷並不深,一眼便能望到頭,兩邊高高聳立起的住宅樓把小巷擠得越發狹窄。看著延伸向遠處的樓房,並沒有停止的跡象,心中不免打鼓:姚家大院在哪兒呢?走著走著,兩棟樓房的縫隙間,忽然顯出了一角青瓦屋頂,應該就是這兒了吧。

一扇古樸的中式大門,含蓄地隱藏在兩棟高樓夾縫的盡頭。輕叩門環,主人應聲而來。開門的姚雲郎先生將我們引入院中。青磚鋪地、青磚砌牆,青瓦鋪頂,一道道院牆將不足兩畝的院落劃出大小不同的空間,南院、北院、後院,錯落有致。隱隱聽見一陣鴿哨聲,抬起頭來,只見周圍的高樓,將老院包裹起來,幾行黑色的電線,劃破了干淨的天空。

年逾花甲的姚雲郎先生和胞弟姚青郎是現在姚家大院的常住戶,他們住在南院平房裡,而北院的二層樓房則一直空著。

推開嘎吱作響的木門,走進姚氏兄弟居住的南院平房,左首的偏房裡陳設著幾件老式桌椅,雖然簡單,卻不失古樸秀雅之風。姚雲郎說:“都是我爺爺留下來的,就剩這些了。”圍坐在八仙桌旁,姚家兄弟道出老宅和家族的故事。

大院曾是許多姚家親戚的安身處

姚家大院本不是姚家的。大約在民國15年前後,姚雲郎的爺爺姚文青購置了這所院子。院子最初主人的姓名已經無人知曉,姚青郎只記得,爺爺曾經提起,因為老宅的門口擺放著石獅、石鼓各一對,所以推測房子的主人應該是一位清朝的文人將軍。老宅要比現在大得多,占地3畝,坐西朝東,大門開在蘆蕩巷上。姚青郎先生說:“以前的院子有三進,前院有花壇和回廊,而現在僅剩中院和後院的一部分。”

姚家買下的老宅,是修建於鹹豐年間的清代院落。姚文青買下院子後,在1929年左右,又在北院重新修建了一棟二層樓房,一樓供女眷生活,二樓則是主人的書房。“那時爺爺和家人主要住在安仁府的宅院,這處宅院,主要是老家的親戚,或者朋友來時安頓的休息之處。”姚青郎說。

蘆蕩巷的宅子改造完畢後不久,姚文青便扶老攜幼,舉家遷到了南方。最終,他把家安在了自己茶葉生意的中心——四川雅安。姚青郎回憶道:“民國時爺爺在南方做生意脫不開身,蘆蕩巷的宅院便由我外婆居住。後來,我的奶奶和她的姐姐住了進來。”陝西有句民謠:“東劉西孟社樹姚,不及王橋一撮毛”劉、孟、姚、王是泾陽的四大富戶。說起自己的奶奶,姚青郎頗為自豪:“我奶奶來自四大富戶之一的劉家。”

解放後,姚文青將自己的茶葉、紡織公司交給國家,陝西的17處房產也一並交公,只留下了蘆蕩巷這一處宅院。1973年,不再從商的姚文青回到西安,從此便在僅剩的姚家大院住了下來,直到1986年去世。

保護老宅,一波三折

文革時期,姚家大院前院被沒收充公,北院花園及回形花廊被拆,宅院空余的地方,也蓋起了紅磚平房,家中的磚雕、木雕,值錢家具,不是被砸便是被燒。文革結束後,老宅歸還姚家。1986年,姚家大院前院近500平方米的院落被征收,並被拆毀。那時,歷經滄桑,經歷過文革破壞的老宅已有些破舊。姚雲郎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姚家大院差點因為“沒有價值”而被拆毀,幸虧當時西安古建專家何修齡經過實地考察,堅持認為像姚宅這樣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中國古代民居庭院建築,在西安市已不多見,姚家大院才得以保存下來。姚青郎則道出了大院保存下來的另一個原因:姚文青老人的二兒子是國家當時頂尖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得知老宅不保的消息,便托人從統戰部來陝西說情,老宅被拆一事才暫時放緩。後來,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出面,姚家大院所剩的中院和後院才最終擺脫了被拆的命運。

老宅保了下來,可年久失修的房屋漏雨嚴重,院子裡也長滿了荒草,失去了從前的風貌。2007年起,西安市開始對姚宅兩院老房的揭瓦和亮椽進行整體大修。這是西安市傳統民居保護工程第二個完工的項目。西安市的古建修復保護專家張炜先生是姚家大院修復工程的工程師,他告訴記者,姚宅的修復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打補丁”,一切都是按照宅子本來的結構來恢復,只是換掉了漏雨的屋瓦,修補了木質的屋梁,連所用的磚料,都是將老屋的舊磚打磨以後再加利用。張炜指著姚宅外牆的一塊青磚說:“只有舊社會的磚是這種質地,如果換上現在的磚料,就會很不協調。”

老宅院布局精巧,別有洞天

聽完了老宅的故事,在姚氏兄弟的帶領下游院子。姚青郎介紹,根據姚文青的規劃,南院是接待賓客和主人主要活動場所,北院則主要是主人書房和女眷活動場所。南、北兩院之間一牆隔開,原本無門相通,要到北院只有兩條小路,一是從南院繞到後院,再從後院與北院相通的小門進入;二是進到前院,從前院的小門進入北院。這兩處小門開得隱蔽,外人不知道,萬一家裡出事,女眷和小孩可從小門先行離開。但前院被拆後,不能相通的南北兩院給姚家的生活帶來了不便。於是,2007年整修時,在隔斷南北兩院的牆上開了一扇小門,這樣就方便了很多。

穿過南院平房中曲折的通道,便來到了後院,後院以前曾是姚家的廚房,還是一處後花園,種植樹木花草。文革時,廚房被拆,花草樹木也大多作了紅衛兵的柴火,僅有一株老樹保留至今。

來到姚家老宅的北院,景色與南院完全不同,一棟二層樓房,旁邊一溜兒回廊圍成一所獨立的院子,張炜介紹:原先回廊的外圍還有一圈美人靠,文革時被住在這裡的紅衛兵當柴燒了,無法復原。

北院的樓房則是姚文青在原有建築風格基礎上,結合北方的窯洞式房屋、南方閣樓,以及西方的拱形窗戶風格改造而成的。樓下是窯,冬暖夏涼,樓上寬敞,站在陽台上可俯瞰前面兩院及門口和街道。二樓屋檐所用的天卷式構造,是一種典型的明代構造。挑梁的房架結構也被古建專家評為特色之一。房子的外牆和屋內本來還有諸多磚雕,但都在文革時被砸壞。據姚青郎先生回憶,1964年他曾來過一次老宅,記得牆上的磚雕雕有“夜戰馬超”“三英戰呂布”“空城計”“梁紅玉擊鼓退金兵”“黛玉葬花”等中國傳統故事,雕刻手法精美細膩。

從閣樓旁的一道長長的木質樓梯登上二樓,則仿佛到了另一番天地,與建築外部的青灰色調不同,閣樓內的被漆紅的木板隔成一間間小屋,牆上的壁燈照得屋內一片溫暖。姚雲郎說:“以前這裡的房梁上,有著各種不同的木雕,後來被破壞。現在僅存一塊完好地保存下來。”這裡曾是喜好詩書的姚文青的書房,“爺爺喜歡結交文人名士,在西安住的時候,常常在此舉行一幫文人朋友的小型聚會。”姚雲郎說。

北院閣樓的一、二層之間,還有一間小密室,可用來藏東西或者遇到危險時暫時躲避。姚青郎先生說:“只有我祖母、母親,還有我下去過,連我哥哥(雲郎)都不知道入口在哪裡。2007年修葺房子時候,我人在南京無法趕回來,工程人員不知此事,便將入口封死了。”

陝商博物館,將在此安家

即將離開姚家大院,我們不禁感歎:如今的城市寸土寸金,能有這麼大一個院房子真是令人羨慕。而姚雲郎卻說出了生活在老宅子的諸多不便:“在這樣的老宅子裡,生活和樓房裡的完全不同。上廁所、用水都不方便。冬天陰冷,為了保護老房子,連火都不能生,夏天還稍微好過些,只是周圍高樓包裹,通風不好,很悶。”姚家大院地勢低窪,一遇雨天,地上便長滿了青苔,濕滑難行。

走出姚家大院,門外牆上掛著的一塊“陝商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牌匾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姚家兄弟透露,他們正在和陝商文化研究中心籌備一個微型“陝商歷史博物館”,以期讓修復好的姚家大院為陝商文化和西安歷史文化的宣傳做些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