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9:聖壽靈空——沁源縣靈空山聖壽寺
日期:2016/12/14 22:13: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唐皇子李侃緣何入空門?● 宋太宗御賜“聖壽寺”?● 戀仙二橋有何奇特傳說?
“九桿旗”前有古寺
上午,記者驅車出沁源縣城西行一個多小時,眼前松濤陣陣,靈空山風景區到了。
“靈空山原名‘九頂山’,因佛事活動頻繁而更名靈空山。”王小紅向記者介紹。車到山頂,眼前出現一棵巨大的松樹,如一座綠色的小山峰。王小紅說,據林業部門專家考察,這株松樹的樹齡在600年以上,所積木材可裝10輛卡車。它圍長約5米,樹身高40多米,因為在它的主干上又派生出九枝高插雲天的茁壯新干,好似九面迎風招展的擎天旗幟,氣勢雄偉,人稱此松為“九桿旗”。這株威風八面的“九桿旗”,以其碩大的體魄,已成為中國的油松之王,一直是靈空山的驕傲。
過“九桿旗”沿台階款款而下,是東、北、南峰交匯形成的一處平台,紅牆綠瓦的古剎聖壽寺就坐落在這群山環抱、翠綠掩映的深谷中。
聖壽寺背山面谷,雕梁畫棟,莊嚴肅穆。該寺的建築布局以橫軸為序,左右排立。由西向東依次建有五處院落,分別為西偏院、中院西跨院、中院、中院東跨院、東偏院。中院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彌勒殿、正殿。中院正殿石砌台基,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六檩前廊式構建,單檐硬山頂,檐部異形斗拱十一攢,柱頭斗拱五踩雙昂,木制格扇門窗裝修。隨檩枋有大清嘉慶十七年(1812)、大清嘉慶十二年(1807)、道光十九年(1839)、1985年等多處重修題記。殿內供奉有先師菩薩與龍王神像。兩側分布有東廂觀音殿、西廂地藏殿。中院東跨院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關聖殿、普賢殿;中院西跨院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南房、北房;東偏院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北房,兩側分布有東、西配樓;西偏院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南房、觀音殿,兩側有齋房。北部崖壁,由東向西還分布有茅庵與文殊殿。
步人寺內,於靜谧曠邃中,緩緩瞻顧,如入清涼世界。中院五楹大殿氣勢雄宏,內外二檐斗拱雕龍繪鳳,青金五彩,莊嚴肅穆。五院錯落有致,既各有山門自成一體,又互相貫通,左右呼應,其布局獨特嚴謹,風格鮮明。
在寺門前,記者見門上的牌匾上有“阿蘭若”三個字。聖壽寺文管員韓旭東介紹,“阿蘭若”在佛教的梵語中就是超度的意思。由中大殿東山門進入,映入眼簾的是東廂房山牆上的一個遒勁的紅色大字,乍看是“感”字,細瞧又不像。問正在殿內誦經的僧尼,方知是把“有感”二字合為一體,西廂房山牆上的“有應”與之對稱。有趣的是,一個小小的“有”字,十分巧妙地安排在繁體的“感應”二字之中。
聖壽寺有多副楹聯,最吸引人的是正殿東西大門磚壁上,由象形文字、金文和甲骨文三種古老的文字組成的楹聯,內容為“峰影不隨流水去,鶴聲猶帶夕陽飛;山鳥不知名利客,野花猶獻廟堂香”,經專家考證,這是用陰陽手法雕鑿成的。整個對聯字體古樸、嚴謹、典雅,駐足欣賞中,游人常有捉摸不透或頓然開悟之快。
避難皇子成“菩薩”
“說起靈空山的歷史,熟悉這裡的人們都會說,如果沒有‘先師菩薩’的到來,靈空山可能永遠不會聲名遠揚。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位赫赫有名的‘先師菩薩’,竟是唐懿宗的四兒子李侃。”韓旭東對記者說。
據寺內所存碑文和沁源縣志記載,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避難到此。靈空山的美麗風光使李侃更為厭惡宮廷那毫無生氣的生活,於是他削發為僧,皈依佛門,潛心誦經。後來繼位的懿宗之子、李侃之弟唐僖宗派人四處尋找他,最後找到靈空山,然而李侃已看破紅塵,不願回朝,寺僧知其為皇子,就推他做了住持。
不久,平定黃巢後,僖宗欽命修建禅院,此寺名聲大振。李侃坐化圓寂後,被封為“施雨王”,後周時加封為“先師菩薩”。該寺在唐代稱“鐵瓦寺”,五代後稱“先師禅院”,北宋端拱二年 (公元989年),趙光義御筆賜額“聖壽寺”,沿用至今。由於歷代的增補修繕,聖壽寺的現存殿宇已經不是唐代架構,主要建築均為明清風格。
新舊《唐書》本紀中講,唐懿宗這個人崇仰佛教,且在這方面用度極為奢靡。其三女兒同昌公主病死,他不但自制挽歌,讓滿朝文武辍朝送葬,而且還冶金為俑,用無數珍寶甚至活人殉葬。他在宮中與僧人一塊唱經念佛,經常用御宴賞賜僧人,招待和尚時,一次即達萬人以上。公元九世紀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靈空山還不甚出名,有了唐皇子李侃,靈空山才拉開了作為歷史名山的序幕。後人推斷,李侃放棄皇家富貴而入靈空山削發為僧,多是由於黃巢起義引起的戰亂所促成,事實上可能並非只有這一個原因,或許,唐懿宗生前那樣狂熱地沉迷於佛教,應該對李侃後來的遁世出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宋太宗感念御筆賜額
那麼聖壽寺的名稱又是如何而來的呢?相傳,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起兵攻打北漢。因宋軍疾病流行,進攻失利,再加上遼軍、漢兵聯合進攻,宋太祖不得不退兵於四十裡,來到不見天日的靈空山深山密林,藏匿於一線天溝底。遼、漢聯軍急於求勝,四處放火,欲將其燒葬於靈空山中,火急之中,有部下告知太祖:山中有一座禅院,宋太祖當即進院焚香祈禱。說也靈驗,轉瞬間,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降,乘著雨滅林火、霧罩山川之機,宋軍一鼓作氣殺出重圍,化險為夷。
回朝後,為報答先師菩薩救難之恩,宋太祖遂撥巨資重建禅院,再塑金身。975年,下诏奉先師菩薩為正神之後,每年都派大將羅彥維專程祭奠。到了北宋瑞拱二年(公元989年),宋太宗趙光義為紀念太祖“靈空脫險”二十周年,御筆賜額“聖壽寺”。
靈空山先師禅院從此正式更名為“聖壽寺”,因其背靠須眉山,前臨深澗,翠屏環繞,背風向陽,幽靜而神秘,成為方圓幾百裡內的佛教中心,被僧俗信徒視為聖地,當時盛況,據《沁州志》記載,“遠近僧俗時常蘸會,四方游客絡繹不絕”。
至此,靈空山從公元879年李侃進山起,到公元989年正式命名為“聖壽寺”,已過百年。
戀仙二橋有美麗傳說
向西順山路而下,是一座橫架於東西絕壁深澗之上的木橋。據韓旭東介紹,這座橋叫“戀橋”,始建於明代,全長17米,橋面寬4米,丹柱長廊,橋上木結構建築為單檐歇山長廊,飛檐翹角,造型優美,其橋基部分由15根長17米的松木橋梁組成,上下渾然一體,結構堅固,“相傳這是魯班暗中相助建造而成的。”
記者置身橋上,遙望松濤翻騰,既賞心悅目,又不由得雙股戰戰。沿橋頭南崖小路東行裡許,又到一個名為“仙橋”的單拱石橋。該橋有棚式橋廊,結構簡單卻極為堅固。刀劈斧削般的兩座崖壁相對而立,站在橋上俯看,有一種身搖欲墜的感覺。
橋下為深谷,下至澗底仰望,可見到兩山相距咫尺的一線天,如非一塊長石支撐,如同快撞在一起。傳說,龍母常在澗底與寺內老和尚下棋,龍子疑兩人行為不端,就使法趕來兩座大山,欲將其母與和尚壓死。突見兩座大山壓來,龍母急中生智,從頭上拔下金簪支住,才避免了這次粉身碎骨的大難,那橋廊下的長條石就是金簪所化,故曰“仙橋”。
在聖壽寺北的石崖上,有一窟淨身窯,據說這裡是李侃誦經處,也是“先師菩薩”圓寂坐化之所,鑿於唐末,距今已有1100余年。窯內原先供有先師菩薩的“包骨肉身像”,可惜已毀於十年浩劫中,現在供奉的是先師太子泥身彩像。淨身窯建在半崖間,通過一架三十二階的木梯與下連通,木梯高16米,有“三晉第一木梯”之稱。
千年滄桑,往事如煙,如今的靈空山聖壽寺依然香火缭繞,那依然肅穆、巍然屹立的山脈,那依然挺拔的參天古木,證明著這一切,訴說著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