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7:碧落石窟——澤州縣南連氏村碧落寺
日期:2016/12/14 22:13:16   編輯:古代建築史●寺門為何坐東朝西?●石窟為李唐皇室鑿?●三窟開鑿時間不同?
碧落寺,位於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東山谷間,是古澤州境內創建時間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聲望最為顯赫的寺院之一,位居古澤州四大佛教寺院之首。尤其是寺內現存的三個早期佛教石窟及與之相關的建築遺跡、題記,更是記載寺院歷史的珍貴史料。雖說現存的建築,為後人復建,但寺內現存北齊和唐代石窟十余處,明代古橋兩座,以及歷代摩崖題記、碑刻百余方,彌足珍貴。2006年5月,碧落寺成為全國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碧落山下碧落寺
12月14日,記者來到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村東的小溪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村民說,山叫碧落山,寺院就是碧落寺。
碧落寺坐北朝南,奇怪的是,寺院大門卻是坐東朝西,來者須從東門才能進入寺院。
原來,碧落寺的建築形制非常獨特,無論是從布局還是構建,均與常見的傳統寺院有所不同。正是由於“背靠碧落山,面對萬松嶺”的緣故,整座寺院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0多米,南北則不足百米。寺廟整體布局雖坐北朝南,但寺院卻被夾在山中狹長地帶,寺門只能坐東朝西。
碧落寺由東向西分東、西、中三院。西院建築主要是西閣,高有數丈,昔日曾藏有經書,現已蕩然無存。中院依地勢分層建五佛殿、七星洞、護法樓。七星洞是寺內現存最為完好的建築,也是最具特色的一處。五孔窯洞排列於半崖,拱門圓窗,石砌階梯,既有北方建築之宏偉,又有南派建築之俊巧。從建築形制來看,這種佛殿在晉城絕無僅有,國內也較為罕見。
建在寺院之南的觀音閣,始建於北宋末年。有居士說,觀音閣在歷史上很有名氣,曾一度被譽為觀音菩薩在太行山上的一座“城”。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農歷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紀念日,四方香客都要雲集於碧落寺,虔誠拜祝。
“寺本是太和六年造,至唐太和六年三百五十年,僧道弘再修此寺,故刊記。”從寺內這處題記可以看出,碧落寺創建於公元482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晉城市古建築專家張廣善說,碧落寺在唐代才有了較大發展,成為當時名聲顯赫的寺院。
遺憾的是,碧落寺內的絕大多數古建築早已被毀,只剩少量清代建築。1993年,當地人在寺院舊址上復建了現有建築。
但碧落寺並非沒有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在南北不足百米間,架有東西兩座石橋。東面的石橋被稱為東橋,是兩孔半圓形拱橋,主孔跨於河道上,側跨為立交通道。橋的拱頂鑲嵌著一塊石匾,上書:“大明宣德七年(1432年)由本寺僧聞性空初建木橋一座,天順五年(1461年)三月有門人淳瑜重建石橋,至十月終工畢。”東橋全長18米,寬4.8米,高5.2米。東橋往西約40米處,還有一座石橋,被稱為“西橋”,也稱“奈何橋”。西橋曾經被毀,後在原有基礎上重新修繕而成,現為單孔半圓形拱,跨徑6.5米,全長14.5米。二橋並架於一河之上,同經風霜,共歷患難,當地人將其並稱“雙橋”。
三石窟均有題記
碧落寺內,最吸引人的,是現存建造年代不同的三個佛教石窟。
石窟居於寺院東面,依山崖石壁,三個石窟一字排開。張廣善說:“從現存遺跡來看,最後一窟完成後,有人為三個石窟統一修建了前廊,從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外觀,一座三窟八柱面闊七間的佛殿窟。”
三個石窟同處一塊連山石壁上,只不過現存的三個洞窟卻分別開鑿於北齊、唐代,其中西窟開鑿年代最早,9尊佛像目前保存較為完好。西窟外的西壁台階旁有一處“大齊武平七年”的題記,可以推斷該窟的開鑿時間也應在北朝時期。
“大周萬歲通天元年”“大周萬歲登封元年”“唐鹹通十年”,眼前一個個准確的年號,可以斷定,中窟、東窟的開鑿時間為唐代無疑。在東窟,還看到一則題記:“常山李弘大和七年記”,時為833年。
佛教石窟產生於古印度,稍晚於佛教傳入中國,並很快在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發展起來,而後逐漸東擴,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465年)開造著名的大同雲岡“昙曜五窟”,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前後,從平城(大同)到洛陽沿線,更是大興造窟之風。作為沿線重要的區域,古澤州先後出現羊頭山石窟、碧落寺石窟,也就不足為奇了。
碧落寺石窟共有大小雕像102尊,形態各異的佛、菩薩、弟子、力士雕像,或坐或立,造型各異。作為北朝時期的作品,碧落寺西窟的九尊佛像莊嚴慈祥,面帶微笑,顯現出文雅、和善、親切的神情,具有漢民族文化特有的凝重、典雅氣息。在窟內或大或小的佛、菩薩、弟子間,布滿了供養人線刻畫像。有人對此進行過統計,石窟內壁有供養人題名84處,線刻供養人近千。不少題記中,還留有官職等內容,據推斷,這些供養人大部分生活在北朝時期,少量為唐代。為何北朝時期石窟,出現唐代的供養人?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增刻的。
畫像中人物大都頭梳高髻,腰系羊腸紋裙,袒胸露臂,或赤足,或高靴,顯露出一種莊重秀麗、溫柔典雅、明朗而含蓄的神情,衣褶紋飾隨肢體的運動而起伏聚散,如鐵線描,既顯現出絲質服裝的柔軟光潔的特性,又透露出覆蓋於衣服下的肌體之美,作者巧妙運用陰陽結合的線刻技法,使得線條柔和流暢、疏密有致、剛柔相濟,頗具神韻。西窟線刻畫對研究我國線刻畫的歷史沿革、線刻畫與佛教之間關系的源流及繪畫藝術、邑社組織、社會風俗等均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
中、東二窟均為唐代作品,分別鑿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各七尊佛像,數量遠少於西窟。中窟其主尊為阿彌陀佛,雖頭部殘缺,但佛像衣飾華美,衣裙由座上下垂,形成“落裙”,盡顯雍容典雅。窟外壁上,還有唐、宋、金、元各代題記多處。東窟是三窟中距地面最高的石窟,其佛像又另具特點,坐於須彌座上,著袈裟,兩側有阿難、迦葉2弟子,還雕有菩薩、力士等像。
相形之下,三個石窟中,西窟佛像雕刻手法略顯簡練、古樸,而中、東窟佛像則更為精美,人物體態豐腴、服飾精美,體現了唐代雕鑿佛像的風格特點。
碧落石碑今何在?
“碧落寺,古名聖佛院。唐時太尉韓王李元嘉諸子為其妣妃建為資薦之所。後周廣順間重建,宋治平中賜號治平院,至元五年再建,更今額。”明成化版《山西通志·寺觀》對碧落寺留有這樣的記載。碧落寺創建於北朝時期,據說寺院初建時規模很小,僅“佛殿兩座,殿各五間,比肩並立,佛無專位”。到唐代,寺院才名聲在外,由以上記載可見,唐韓王李元嘉與這座寺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李元嘉是唐高祖李淵第十一子,唐貞觀六年(632年)授潞州刺史,唐高宗末年轉為澤州刺史,後與其子李撰起兵反武則天,兵敗被殺。李元嘉有六個兒子,尤以李撰著名。其母為房玄齡之女。
對於碧落寺石窟是李元嘉諸子為其母所鑿的記載,晉城市古文化研究專家裴池善有異議。他在解讀石窟發現的題記時認為,碧落寺石窟初創當在北魏太和六年前後,此時距和平元年(460年)大同雲岡石窟的開鑿僅22年,與“北魏成帝和平初僧昙曜請鑿壁為窟,雕刻佛像五處,一時郡縣效尤”的文字記述暗合。另外,西窟門外西側還有“大齊武平七年(576年)”的摩崖題記,這是目前碧落寺所發現的最早的明確紀年,“大齊武平七年,可能就是西窟完工之年。
裴池善認為,碧落寺石窟造像自北魏已有之,並非始於韓王元嘉,“元嘉及其子撰等只是在前代基礎上重加修葺、以龛鑿窟增新、發揚光大而已。”
傳說,碧落寺東有臥佛閣,閣旁有洞,名曰“臥雲”,在夏雨綿綿之時,洞中的潮氣冉冉上升,匯聚山谷,終久不散,遠望宛若雲臥寺上,蔚為壯觀。這就是被推為“澤州八景”之首的“碧落臥雲”。如今碧落寺中大量的文人墨客留詩題詠和碑記,依然可以管窺當年的碧落勝景和寺廟的鼎盛。在碧落寺留詩題詠的名家不在少數,其中以唐代詩人陳子昂、金代文學家李俊民以及孟顏、裴宇、陳廷敬、段藻、朱樟等最為著名。
碧落寺吸引人的絕招,並非僅有“碧落臥雲”。《山西通志·寺觀》記載,李撰當年在碧落寺為母祈福造像時,還有一個令後人驚訝的舉動:刻碑記其事於屋宇佛龛之上,這就是後來著名的碧落碑。
在《洛中紀異》中,有“碧落篆碑”的傳說:“李撰為母房太妃追薦造像,碑記其事,文成而未刻,忽二道士來請刻曰:‘君刻石須篆書乎?我二人天下之能篆者。’李異之,任所為,閉戶三日,不聞人聲,怪而破戶,有二白鶴飛去,而篆刻宛然。”當時,以小篆見長的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陽冰,在李乾元任澤州刺史時為高平縣令。這位自稱其篆乃李斯之後第一人的書法家,“見此碑,覽之七日而不忍去,習之十二年不成其妙”。
“碧落篆碑”被傳得神乎其神,碑上所刻書法特異,筆法工整,但字書雜出,令人難以認讀。這塊篆碑在金末元初時遭火毀,明代之後的所有記載中均稱之不存。如今,人們仍能從中窟窟門上方發現多個篆字殘留,漂亮隽秀,卓爾不凡,令人歎為觀止,但是否碧落碑遺存,眾說不一。
讓人稱奇的是,如今,在新绛縣龍興寺也有一塊碧落碑,為該寺鎮寺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這塊立於唐高宗總章三年(670年)的石碑,篆文奇古,在小篆中雜合了甲骨文、金文、秦篆及漢代以前多種碑版古字。據其文意通釋,是在立碑後整整200年,到唐懿宗鹹通十一年(870年),才由唐代文字學家鄭承規完成。
澤、绛二碑到底有何淵源?有記載雲,“绛澤二州皆有韓王元嘉子黃公為妣妃薦富作文立石。文雖不同,皆名碧落。在绛者刻於天尊之背,在澤者刻於佛龛之西。”由此得知,李撰當時分別在绛州、澤州為母親立碑。另外,多數史料對澤绛二碑“文異而篆同”少有爭議,也證明兩處的碧落碑出自同一人之筆。
“碧落碑是中國篆刻史上的一大傑作。”張廣善說:“由於绛州之碑刻於龍興寺天尊之背,在室內保存,所以該碑尚存。而澤州之碑刻於石窟外壁,故現已渺茫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