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6:王報戲台——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戲台
日期:2016/12/14 22:13:01   編輯:古代建築史●二郎廟裡供奉著哪位“二郎”?●比曾經的“最老戲台”大多少歲?●晉城真的是中國戲曲發源地之一?
在中國古代傳說和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可謂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由於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北方神廟中雖說供奉二郎神的不少,可專門修建廟宇的,卻並不多見。
在高平市寺莊鎮王報村,就有一座罕見的道教廟宇——二郎廟。廟內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座戲台——2003年,有人在廟內戲台須彌座的束腰上找到修建銘文:“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十月三日。”掐指算來,王報戲台距今已有830年歷史,比此前公認的國內最古老的戲台還要早100年。
2006年5月25日,二郎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郎”究竟為何方神聖
3月27日,記者驅車駛入長晉高速公路,到達王報村。
按照村民的指點,記者來到王報村文化廣場。廣場北面的不高的土崗上,一座單檐歇山式九脊頂建築映入眼簾。“那就是二郎廟。”正在廣場附近健身的一名老人說,護廟的是村民李松明,就住在二郎廟石階下的第一座院子。
來到李松明家,不巧,他去鎮上了。其妻陳瑞蘭拿出鑰匙,帶領記者來到二郎廟山門前。登廟石階是用當地常見的砂石巖條石砌墁而成。山門分為東西兩道掖門,陳瑞蘭打開東掖門上的鐵鎖,推門進入廟中。
二郎廟坐北朝南,為一進式院落。雖然山門分為東西掖門,其實內部為一座整體院落。與其他廟宇相比,形制規整的二郎廟面積不大,1785平方米左右,自北向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有正殿、獻殿、戲台。戲台兩側為東西掖門、垛殿、角樓,一字並列;正殿兩側各建耳殿三間,院內東西廊庑各十間,廊庑北部東西對稱各建有配殿一座。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二者均為明代遺構。
獻殿中央擺放著一張石雕供桌,供香客祈福。供桌前後圖案雕刻精美,為明萬歷九年之作。讓人不解的是,供桌桌面為砂石巖質,而桌體和底座卻是當地少見的青石。踮腳伸脖透過正殿木質窗戶往殿內觀瞧,裡面沒有供奉一尊神像。再看廟內其他殿宇,也都空空如也,難覓神像。
既然沒有一尊二郎神像,為何起名二郎廟?陳瑞蘭說,由於年代久遠,寺廟匾牌早已失落,所供奉的神像早已被毀,但當地百姓在口口相傳中,始終稱之為“二郎廟”。關於“二郎神”,在王報村流傳著不同版本:一種說法認為,廟裡的二郎神是力大無窮、法術無邊、帶有哮天犬的“三只眼”楊戬。另一種說法,二郎神為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他因隨父治水,被尊為二郎神。
二郎廟和二郎神,在我國隴南、川北、西康等地,相關傳說眾多,為其建廟祭祀甚眾,甚至還有以“二郎”命名的二郎山。但道教卻與民間傳說有所不同。據《三教源搜神大全》記載,二郎原型為隋代四川嘉州太守趙昱,因持刀江中斬蛟為民除害而被奉為神明,先後受到唐太宗、宋真宗敕封聖號。千百年來,二郎神成為天界忠勇之神靈,民間百姓求他除惡揚善、祈禱福佑,封建統治者則求他永保江山社稷。這也就成為宋元時期的戲曲乃至後來的《西游記》《封神演義》等小說中,二郎神形象的重要出處之一。
此廟內“二郎”究竟為何方神聖,已經沒多少人能說得清,因為廟內各路神仙塑像,在“破四舊”和“文革”中被毀,二郎廟還是先後被當做當地的學校和糧站,才得以幸存。
2008年,國家文物局確定對山西南部早期建築進行保護維修,二郎廟被納入第一批修繕工程項目,並於2009年9月修繕完畢。
改寫中國戲劇史的戲台
二郎廟中最受關注的建築,是保存完整的一座戲台。據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介紹,戲台從用材到做法,都浸透著宋金時期風格。
戲台位於二郎廟南端,面闊一間,平面為正方形,寬、深均5米,進深四椽,歇山式屋頂,簡板布瓦蓋頂。戲台1.1米高的台基平面為正方形,為金代常見的須彌座式,長7.4米,寬5.9米,高1.4米。
引人注目的是,戲台四角立柱均為粗大碩壯的圓木柱。陳瑞蘭說,柱子是荊木,在當地較為少見。木柱下施圓柱形砂石柱礎,礎徑與木柱一般,約有0.5米,木柱高2.65米,石礎露明部分高0.48米。木柱收分、側角甚是明顯,透出宋金時期典型的雄渾大氣的建築風格。
更讓人叫絕的是戲台的木結構。戲台柱頭用綽幕枋,上置寬厚的大額枋,額枋上施四輔作斗拱,每面各設補間斗拱兩朵。所有斗拱的華拱與耍頭均為琴面真昂。戲台內無梁枋,斗拱為偷心造,昂尾由內跳華拱、靴楔承托,與大角梁一道托舉起承椽枋,形成一個線條優美的屋頂弧線。內檐四角設抹角梁,用來承托大角梁的後尾,抹角梁放在補間斗拱昂的柱頭枋上。張廣善說:“整座建築構架簡潔,設計合理,線條優美,給人一種自然流暢的感覺。”
戲台的建築特點,與晉城近些年發現的金代墓葬中的磚形戲台模型相同,是在大抵謹遵金建營造規制基礎上,略微采用了具有當地特點的建築手法。在金代,重要的建築一般都流行建造須彌座式台基。二郎廟戲台須彌座較為簡陋,上、下均為砂石條,中央束腰處由4塊長方形青石板圍就,上有線刻圖畫,依稀可辨蓮花、籐條、化生童子、牡丹等等。
在陳瑞蘭的指點下,記者在戲台右側的第二塊束腰石上,找到了一則銘文題記:“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趙顯、趙志刊。”石板右上角還刻有“博士李皋”四字。
這座戲台,是時任晉城市遺址專題調查隊隊長、現在晉城市政協工作的裴池善於2002年發現的。這兩行石刻文字,提供了二郎廟戲台確切的創建年代:金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距今已有830年歷史。它被文物專家認定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戲台,改寫了中國戲曲考古的歷史。
戲曲發源地之一的佐證
在王報戲台題記被發現之前,國內公認的最古老的戲台另有其主——在臨汾城西北方向約25公裡處的魏村村北明山上,有一座牛王廟,廟內完好保存著一座古戲台。這座戲台修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遭遇洪洞8級大地震毀壞,元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兩代屢有修葺。1996年11月20日,牛王廟戲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王報戲台金代題記的發現,中國戲曲舞台的建築實例被提早到公元1183年,比此前一直被公認為國內最古老的牛王廟戲台還早100年。
其實,即便王報戲台成為“最古老的”頭把交椅,在晉城當地也出現過爭議。在澤州縣南村鎮的冶底岱廟內,有一座無明確記載的戲台。據看廟人董相林回憶,戲台東北角有根雕花石柱柱頭東側,曾有題記,可知其創建於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
為此,記者曾經向晉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張建軍求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晉東南戲曲界曾對境內戲台現狀進行過調查,後來形成的文字資料確實提到岱廟舞樓‘創建於金正隆二年’。”張建軍解釋說:“由於刻有題記的石柱為砂石巖質,年久風化嚴重,導致石柱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辨認。但從當時留下的文字資料來看,應當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真實度。”
有趣的爭論,其實告訴後人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在晉城發現眾多的古戲台,說明上黨地區戲曲歷史悠久,進一步說明晉城是中國戲曲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據張廣善介紹,戲曲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年代,直到宋代才有了較大發展。在宋都東京的勾欄瓦捨,古代韻律宮調的發明者是澤州藝人孔三傳,他“首創諸宮調古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完成了文學與音樂的結合,為元雜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孔三傳早年的藝術生涯以及成名後,一直活躍在澤州大陽鎮。
與此形成對照,在晉東南地區,古戲台的存量驚人。上世紀80年代,晉城市幾位戲曲界老前輩曾歷經數年,專門對散落在晉城乃至整個上黨地區的古戲台進行過考察,確定上黨地區的古戲台有2000多座。宋代以前的戲台僅見於文字記載,建築實例早已蕩然無存,類似臨汾牛王廟的元代戲台已屬罕見,由此,建於金代的王報戲台,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