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絲綢之路敲定22處申遺點

絲綢之路敲定22處申遺點

日期:2016/12/14 9:42: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 學者質疑:未體現絲路溝通不同文明這一核心價值項目組專家回應:
申遺項目並未涵蓋絲路全部路段

 

古絲綢之路地圖。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供圖
 

  據央視《新聞直播間》報道,3月4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22處絲綢之路申遺點。

  公布的申遺點名單中,河南省有4處: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陝西省有7處: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張骞墓、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甘肅省有5處: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6處: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爾尕哈峰燧、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北庭故城遺址。

  早報記者發現,這份名單與國家文物局於2012年公布的《中國絲綢之路首批申遺大名單》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中國絲綢之路首批申遺大名單》中原有的陝西乾陵,甘肅果園-新城墓群,寧夏固原北朝隋唐墓地,新疆庫木吐喇千佛洞、別迭裡達坂、樓蘭古城遺址和柏孜克裡克千佛洞都在昨天的名單上消失,新增加了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和新疆克孜爾尕哈峰燧。其余的申遺點,則在原有名單的基礎上進行了分拆和刪減。

  據絲綢之路申遺文本負責人、中國建築設計院中國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介紹,經過對原名單中各申遺點的考察,發現有的點在歷史研究成果和保護管理上尚有欠缺,故而取消。

  名單公布之後,有學者認為,這些申遺點並未能完全體現出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侯楊方教授就提出了質疑:“作為絲綢之路最早開辟的南、北道(東漢以後的中道)的交會處,擁有絲綢之路許多重要遺址、地標的喀什地區竟無一處入選,實在令人遺憾。”侯楊方告訴早報記者,喀什作為絲綢之路兩道交會處,稱得上真正的交通樞紐,絲綢之路的開辟者張骞、法顯、玄奘等都曾路過這裡,“應當作為申遺點的首選,它的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喀什西面的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是東西方的分水嶺,“在帕米爾高原上,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它兩側的一是向西流的阿姆河水系,一是向東流的塔裡木河水系;它同時又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分水嶺,但更是東西方文明的交會處,絲綢之路中、南二道於此穿越,它是絲綢之路溝通不同文明這一核心價值的最佳體現,被申遺忽視實屬不應該。”另外,侯楊方認為,此次公布的名單,內地與新疆申遺點的設置明顯不平衡。

  對此,陳同濱向早報介紹,此次的申遺工作最初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中亞五國聯手合作的,“但絲綢之路本身很長,聯合國也認為整個項目過於龐大,就分割為兩部分,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承擔其中的一部分,其他三國承擔另一部分。而由於與兩國的合作,就導致中國境內的申遺線路是往北走的,所以其實並未涵蓋絲綢之路的全部路段。”

  另外,據侯楊方透露,4月中旬,由復旦丁铎爾中心(Fudan Tyndall Center)項目資助,復旦大學史地所將組建團隊,深入帕米爾高原,考察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山口,根據史料記錄並結合現代地理技術首次精確復原絲綢之路與玄奘等人經過帕米爾高原的具體地理位置以及路線,並將通過現代地理信息技術予以生動、准確呈現。侯楊方說,比如起於喀什、止於巴基斯坦塔科特的中巴友誼公路被稱為“現代絲綢之路”,外界普遍認為它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再現,“實際上,中巴友誼公路與古絲綢之路只有部分重合,而古代絲綢之路並不經過中巴公路的重要地標紅其拉甫山口與蓋孜河谷,因為負重的牲畜難以逾越。”侯楊方說,希望通過考察,能精確還原一個真實的古絲綢之路,也能對絲綢之路未來的申遺工作起到一些補充完善的作用,對我國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的發現與保護以及未來新絲綢之路的開辟積極貢獻上海學術界的力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