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7:開化宋彩——高平市開化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7:開化宋彩——高平市開化寺

日期:2016/12/14 22:13:0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青混瓦”制作工藝失傳?●五音洞內能飄出缈缈仙樂?●開化寺壁畫比敦煌的還好? 

    “距泫城三十裡有捨利山,山上建開化寺,蓋武平二年創也”——這是高平市捨利山腰的開化寺內,清康熙年間《重修開化寺觀音閣記》碑文中的一段。由此可知,開化寺最早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

    時至唐代,該寺逐漸隆盛。唐昭宗龍紀、大順年間(公元889—891年),寺名曰“清涼”,主持僧為大愚禅師。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清涼寺改稱開化禅寺,亦稱開化寺。建於北宋熙寧六年的大雄寶殿,在開化寺古建築中首屈一指。然而開化寺之所以聞名中外,並非全靠精湛的建築本身,更因繪制在大殿牆壁上的宋代壁畫。

    2001年9月,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委員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在晉城舉行,寺內的精美遺存,讓前來考察的專家感到無比震撼,有專家認為“開化寺的壁畫比建築還要好”,並肯定地說,“高平開化寺的宋代壁畫的確比敦煌的好”。而就在這年的6月,開化寺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南幽壑藏古寺

    4月10日,記者從晉城驅車向高平市陳區鎮王村方向行駛,松柏蒼翠間,沿一條蜿蜒山路,來到捨利山南麓。“蒙山崦裡藏神宮,朝蒼暮翠岚光濃。枯松老柏競丑怪,危巒峻嶺相彌縫。”北宋名將韓琦登捨利山覽勝後,曾寫下《游開化寺》一詩。此詩對寺周群山列嶂的天然奇景和旖旎風光,有著形象地描述。穿過蜿蜒的石階向上看去,巍峨的高台上,一座恢弘的古寺院居高臨下,坐北面南,古樸雄渾,氣勢軒昂。

    寺前聳立二層樓閣式山門,山門正中便是大悲閣,鐘鼓二樓一右一左,配列山門東西兩側,典雅靈秀。此時清風撲面,大悲閣檐下銅鈴隨風輕搖,響聲不絕,伴松濤回蕩林間,古韻盎然——開化寺僧人每天登上鐘樓、鼓樓,早晚敲響晨鐘暮鼓,以警醒世人,此種意境,不正暗合佛教用語“開化”的啟蒙、教化之義麼?

    開化寺現存建築為前後兩進、東西兩跨的院落群體。沿中軸線由南向北,分別坐落著大悲閣、大雄寶殿、後大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由大悲閣磚券拱形門洞而過,矗立正中的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始建於宋熙寧六年(1073年),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歇山式的屋頂上,施以“青混瓦”。據《營造法式》中記載,“青混瓦”質地堅硬,外表烏黑光亮,似有一層磁性罩面,雖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瓦面卻完好無朽蝕點。遺憾的是,“青混瓦”的制作工藝早已失傳。

    有種說法認為,在大雄寶殿完成修建後,本來從唐代一直沿用的“清涼寺”名,隨後改稱為開化寺。經查閱史料,這種說法並不確切。寺內現存的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的《澤州府捨利山開化寺填圖銘記》碑,已將清涼寺改稱開化寺,而這塊石碑立石時間,比修建大雄寶殿還要早43年。更重要的是,大雄寶殿的修建時間是有確切的文字記載的,大殿前後檐明間開門,前檐此間為破子棂窗,檐柱上刻有施主姓名和年月題記,提供了確切的建殿年代。

    大雄寶殿檐牙突兀,斗拱張揚,如劍如戟。梁架斗拱形制,結構樸實,風格雄偉,為原汁原味的宋代古樸的建築風格。大殿內僅有的兩根明柱,為方形抹角石灰巖質,收分明顯。柱頭用闌額普柏枋,五輔佐斗拱,單杪單下昂計心造。昂為批竹昂,耍頭為昂形,無補間輔佐。斗拱用材碩大,觀者為之震撼。

  大愚禅師和五音洞

    在開化寺後院的東北角,有座東翼樓。這座建築很奇特,說是樓,其實只有一層。其台基之下是一石砌券洞,不足一間房的券洞內,卻有一眼古泉,東翼樓就坐落在石砌的台基之上。東翼樓前還有一排砂石質望柱欄板。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從其風化程度來判斷,當是開化寺創寺之初之物。據記載,開化寺後院曾有一組用途特別的建築,東有延賓三捨,西有講經堂,後殿為讀法之堂,右為維摩淨台,左立觀音閣。“可以看出,出於安全角度考慮,創建寺院時,主持對這座建築很看重。”張廣善結合檐柱上的眾多題記分析認為:“這座建築應當是記載中的維摩淨台,是寺院接待來往高僧和貴客之所。”

    “考邑乘,東北隅山名捨利,中藏古剎……號曰清涼,若入宋,更為開化。緣起大愚上人,就山腰穴石室,調五音為字母,名五音洞……是寺之創,以石室靈文顯;而山之名,亦以石室靈文顯。”在開化寺內現存歷代碑文中,幾乎都要提及名為“大愚”的高僧,這從刻於清順治二年的《開化寺重塑三大士碑記》中可看出,重建寺院者為大愚禅師,而當時寺院的名字曾為“五音洞”。

    開化寺南山坡上,有座石造捨利塔。塔平面呈方形,通高約1米, 保存完整,有扁平須彌座及蓮座各一層,座身每面俱雕獅子和麒麟,座上為方形塔身,四角置方柱,南向辟火焰形券拱方門,門側雕力士各一,上部镌刻飛天。“禅師,俗姓劉,法號大愚,潞城人也……”在塔後壁上,有一塊落款為“同光三年歲次乙酉九月辛卯朔六日丙申建造”的石刻銘文。“同光”為後唐莊宗李存勖年號,“同光三年”為公元925年。距今已有1088年的五代時期實物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塔內方形小室,即存放著大愚禅師骨灰。

    據記載,父母去世後,大愚離家到處尋幽擇勝,後來看中高平捨利山,於是“就山腰穴石,調五音為字母,名五音洞……”據《高平史話》記載,五音洞寬、深約2米,洞的後面還有一小洞,世人皆不知其深淺。相傳,當置身“五音洞”,時有輕風吹出,其聲如缈缈仙樂。如今,雖然“五音洞”早已不復存在,但與此有關的神奇故事卻代代相傳。“大愚禅師埋缽化松林”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大愚圓寂後,他的化緣缽、禅杖成了開化寺的鎮寺之寶。一次,保管缽杖的小和尚要出外化緣,擔心缽杖丟失,悄悄將缽杖埋在捨利山腰一棵松樹旁。沒料到,過幾天他返回時,見已是滿山松柏,松濤陣陣,每棵松樹都長得一模一樣,根本無法找到那棵埋缽杖的松樹……

  宋代壁畫精美絕倫

    在開化寺內,有通明萬歷年間所刻的《開化寺重修大悲閣壁記》。在查閱《高平金石志》時,竟有關於雕刻這塊石碑的石匠李仲時的介紹:“李仲時,張壁人,石匠,此人心靈手巧,做工精細,在本地很有名氣,人稱‘冒圪斷’。”相比之下,在開化寺繪出“比敦煌好”的壁畫的畫師,人們也僅從留下的題記知道他的名字叫“郭發”。他來自何處,多大年紀,一生繪出多少作品,這些疑問,已無人能找到答案。

    開化寺最具價值的,就是郭發和另一位不知名畫匠所繪的國內現存面積最大的宋代彩繪壁畫。壁畫位於大雄寶殿內東、西、北三堵牆壁上,是我國現存宋代寺觀壁畫中代表作之一,在全國古建築中亦是孤例。

    開化寺壁畫面積為88.68平方米。據殿內北壁西側土牆及石柱上的題記記載,西壁及北壁西側的壁畫完成於宋紹聖三年(1096年)十一月初六日。“從時間上看,顯然壁畫是在大雄寶殿完工之後開始繪制的,來年春天上的彩。”張廣善說,東壁、北壁東側的壁畫雖然出自另一位畫匠之手,但東西兩側應當是同一時期作品。

    寺內壁畫內容從可分辨的畫面來看,東壁南起依次順序為兜率天宮會、普光法堂會、重會普光法堂、三重會普光法堂。西壁南起須阇提太子本生經變,中間分三個內容:忍辱太子本生、花色比丘尼經變、轉輪王捨身供佛本生。北壁為善事太子本生於光明王捨頭本生。北壁東側為觀世音菩薩法會、西側為鹿女本生與均提童子得道經變。張廣善認為:“開化寺壁畫無論從形象塑造、構圖布局、用筆著彩,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是在繼承中原地區唐、五代十國壁畫藝術基礎上的一個新發展。可以說是代表了這一時期壁畫畫師的最高水平。”

    相形之下,三面壁畫以西壁壁畫最為精美。壁畫中部為氣勢恢弘的釋迦牟尼說法圖,二菩薩二弟子二金剛相伴。說法圖的左右兩側分別是題材豐富的佛教故事,如須阇提太子割肉奉母等。畫面中除了大量的佛教人物外,還有漁翁、織女、官吏等各種人物和亭台樓閣等各種建築。畫面中的服飾、冠帶、器皿、兵器、刑具等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宋代的社會風貌。整個畫面以大紅大綠為主,在人物冠飾及畫中建築上配以貼金,顯得絢麗多彩,金碧輝煌。畫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雙目、流落異邦、回家團圓等情節,都栩栩如生。畫中的宮廷貴族、官吏學士、僧侶道徒、耕織漁牧、商賈販夫……一幅幅宋代社會生活的情景,躍然壁上,連環畫般呈現眼前。其中,“華色比丘尼”故事中關於《刑場》一圖,是郭發高超畫藝的體現。這幅作品表現的是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被處決時的情形,雖然僅有30厘米見方,但郭發卻能夠用精致細密的筆調,將這個人物眾多、場面復雜的情節刻畫得淋漓盡致,各類人物表情各異,其藝術手法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壁畫裡還有舞樂,畫的是雙人對舞,有樂隊伴奏的精彩場面,這說明在宋代已出現了隊戲和說唱的文化活動,也是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畫中的經變故事雖然是依照佛經經文作畫,但畫師反映的卻是當時社會的現實景象。”張廣善說:“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社會景象,被畫師用畫筆記錄留存,使後人得以穿越時光隧道,走進宋代社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