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六石古街風情

六石古街風情

日期:2016/12/14 18:40: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如果不是六石人,外人很難相信,在六石社區中心,竟然還有一條別具一格的老街。在繁華的大興南街、北街之間,向東、向西有一條狹窄的小弄堂,裡面是木結構的二層青磚瓦古老房屋,這就是悠久的六石東街、西街。

    走進六石東西街,街道只有3米多寬,長度也就五百來米。店鋪前有石板,店面是清一式的古舊木板,門上張貼著鮮紅的“福”字門角,白天卸下木板營業,晚上關門時重新裝上。古街雖然不再如往日那般輝煌,但仍然是集生活與商業一起的綜合街道,開著的店鋪涉及各行各業,與百姓柴米油鹽的生活息息相關,有理發店、日用百貨店、糧油店、牙科門診、中藥鋪、彈棉花作坊、開水房、燈籠店、修拉鏈補鞋、馄饨小吃,還有民間看相算命的,不時有一些當地的老顧客前來選購日常物品。東街有多家理發店,店前放置廣告牌,還有一些美女照片,增添現代氣息。

    位於東街與大興北街道處原來老供銷社邊的風騷馄饨店,馄饨味道好極了,入口風騷,成為六石著名小吃,與上盧馄饨齊名,許多顧客慕名而來品嘗。這家的馄饨都是臨時包臨時煮的,因此肉質新鮮,燒法也比較特別,用柴火燒,鐵鍋上的鍋蓋比鐵鍋要小那麼一、二號,因此鍋蓋是浮在湯汁上的,鍋蓋是木質的,煮了有些年頭了,看上去很舊,不過是干淨的,裝碗的時候還會問你加幾個蛋,原來她家的做法就是馄饨與五香蛋一起吃(當然你也可選擇不加蛋),加上生抽,撒些綠綠的蔥花,顏色就讓人覺得好吃,當然吃起來味道也挺鮮美的,早飯吃上那麼一碗加蛋的馄饨也是足可以撐肚的,價格很實惠,沒有因為它的名氣而比人家貴。雖然環境不好,但因為它的味道還是吸引了不少顧客。店家也沒有因為它的名氣而去擴建發展,是個滿足現狀的人,似乎生怕擴建後來不及做而毀了馄饨的口感。店家是個看上去很樸實而手腳勤快的農村婦女,她包馄饨的速度甚至你都來不及數,她的形象跟風騷一點兒也不搭邊,問了很多人也說不知道,說人家都這麼叫,我們也跟著這麼叫的,後來經過多番打聽才知道,原來她的名字帶個鳳字,村裡人喊她為鳳嫂,叫久了“鳳嫂馄饨”,本地人東陽話叫著叫著就變成了“風騷馄饨”。因為“風騷馄饨”叫法別致又好記,傳久了就叫“風騷馄饨”了,而現在做馄饨的已經是她家的第二代了。

    隨著歲月的流逝,原先最繁華的街道現在有點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的節奏,街面變得冷清了,生意也清淡了些許。西街開水房老板娘說,六石高中附近原先還有一家開水房,因為收不抵支,幾年前就關閉歇業了。盡管生意差,但人們生活中每天離不開,她一年四季堅持燒開水,不管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嚴冬,都在堅守著開水房,看到周圍許多人提著熱水瓶、水壺來打開水,滿足了人們的生活,心裡就開心多了。為了彌補微薄的收入,老板娘利用空閒時間,從外頭承攬了一些做工藝品的手工活。

    六石,又名六石口,歷來以商貿繁榮著稱。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九、十年間,六石行素廳開設東陽首家當店,遺址尚存,街巷沿襲至今稱當店弄,位於西街附近。道光八年(1828)載有商市日期二、五、八日。舊時東西街鋪設鵝卵石,各種店鋪均有,百業中另有印染、行燈、面食、肉店、鐵店、木器店等較有名氣。民國初,恆大昌南貨店資本最大,主批發營業,有當地最大鹽棧,方圓十裡之鄉民及四十裡外的山民,都是鹽棧主顧。時有中藥店五家,其中以郭記萬春堂藥店經營較早,藥物最全。1945年上半年,日偽軍李大隊潰退時,放火焚燒,東西街大多店鋪被毀。然不及半年,街坊重新建起,再顯六石商業的繁榮。

    西街處還有一座青龍廟,每逢節假日,香火鼎盛。東街邊還有一口大池塘,這裡的水自綠溪流入,活水使池塘水質良好,石埠頭上有村民在悠閒地洗衣、洗菜,充滿濃濃的鄉間氣息。

    因經濟建設和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老舊房被拆遷改造,建造了新房,只留下這唯一的古街,成為一個歷史“古董”。對比著遠處高樓聳立,車水馬龍,彷如進入兩個年代,讓人深思和感慨。我徒步而行,現在百年石街還保留著歷史的足跡,店鋪上的木板上依稀還可看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萬歲”的標語。歷史滄桑,令人流連忘返,帶著無限的眷念,緩步走出了古巷,眷戀的不斷回頭,卻也是漸行漸遠,直至消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