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朱家角 民俗風情游
日期:2016/12/14 10:01:19   編輯:古代建築史上海周邊游首選地——朱家角,小編引領您一起暢游古鎮朱家角,盡享民俗風情!
朱家角小鎮鎮景
1.珠裡興市:農歷七月付七,是舊時鎮上獨有的民間節日,稱“泥河灘香訊”,也稱“珠裡興市”。為何將民間節日取名日“珠裡興市”呢?原來朱家角幾百年來一直叫“珠裡”,朱家角不過是後來改名沿襲至今,“珠裡興市”討個口彩,祝願古鎮生意興隆,人氣旺盛,歲歲平安。那麼。珠裡興市有何熱鬧場景呢?用今天的通俗話來說,是舊鎮上一年一度的搖快船比賽,或日賽龍舟。只不過古鎮上賽龍舟非同尋常,其起源與規模系由松江、浦東一帶進香船只自泥河灘三官堂進香歸來,途經朱家角鎮歇夜而形成。據老一輩稱,幾百條船匯聚澱山湖口,恰似三國曹軍舟連舟,人擠人,煞是壯觀。每到節日,在一星期前,各地商賈都趕來鎮上,設立臨時店鋪,還有拉洋片、賣膏藥、玩猴戲等,各種雜耍也都來此趕集。生意興隆,盛況空前。到農歷七月D六日晚上,達到高潮,是夜,松江等地進香船只留宿本鎮大小客棧,四鄉農民都集於鎮上,外地鄉民也都紛紛前來投親趕集,街上行人如潮湧,摩肩接踵、各商鋪店面燈火通明,通宵達旦,顧客盈門。沿街小吃,吆三喝四,香氣四溢,令你垂涎三尺。鎮上廟宇大門敞開,香煙燎繞,不少善男信女,手持香籃,或肩背香袋,雙手合十,進香禮拜。整個朱家角一片歌舞升平景象。
2.搖快船:早在清初順治年間,定七月0七日為神誕節,泖南鄉民均信焚香,先兩天經朱家角,停泊舟楫相銜迤逦裡許,待香市散,回朱裡有彩船數十,金鼓沸騰,撥槳如飛,名"搖快船"。後成習俗,每年舉行一次,"搖快船"成了民間的風俗。快船都塔起花棚,披紅掛彩;前棚懸掛彩燈、插彩旗,中棚坐鑼鼓手,後棚為搖橹手遮陽。前擁與中棚豎一方塔傘,頂安葫蘆,每艘船有彩衣七八套,都上繡花下流蘇,有鶴立雞群、八仙過海,有繡獅、猴、娃等,裝飾華麗。船上備大橹、矮槽置於船體左右,大橹旁擱跳板於舷外,伸出水面,掌橹扯繃共10人,均為身強力壯青年,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鞋,在碧波蕩漾的水面,從三汾蕩至無主堂單程1000米左右往來如梭,相互競賽。篙橹對峙,一有機會,搶著爭前,橹手猶如龍騰虎躍,把橹出跳氣宇軒昂,拉繃人臂碰水面,體如飛燕掠水,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時而跺腳比唱,時而貓腰挺胸,二三四合,橹手接力.把橹推艄扳艄,撐篙屹立船頭,使盡絕招,點篙調向指揮自如。此時參賽之船在铿锵鑼鼓聲中,似飛箭出弦備勇爭先,船上鑼鼓響徹雲霄,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精彩紛呈,場面壯觀,無不贊聲不絕。快船雲集漕港大顯身手,鎮上各路商賈湧集大街、茶館、飯店,顧客盈門。解放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1984年鬧元宵和同年9月農民運動會上均有搖快船表演。搖快船乃江南水鄉特有的傳統體育水上文化。
3.拳船:本鎮南港村張家律,是青浦、昆山、松江聞名的拳船之鄉,每逢節日,總要表演。拳船為4-5噸之木船,前置大園桶插入刀、槍、戈、朝,後艙搭彩棚,船梢搭梢棚與艙棚相連,亦是雙橹出跳,船上配拳師10人,外飾彩衣,五彩缤紛,醒目耀眼。於鑼鼓聲中輪番在船頭竟相獻技,表演拳種有:楊家短打、二進、六進、三套。均屬少林派,相傳為南來之少林和尚所傳授,因在不足兩平方十搖晃不停的船頭表演,只能走三角步,舞刀使槍,耍劍弄棒,南拳北腿,盡情表演,真是個個身懷絕技。表演器械有槍、單刀、雙刀、大關刀、一字浪耥、牛角、刺毛棍、木梳、肉斧、鋼叉、陰陽日月刀、月鏟、灰耙、鞭子、少林棍、單拐、腰菱等等。據說早期"拳船"有一手"飛叉過橋"的神技。當拳船駛過放生橋橋洞時,一武師突然飛起手中鋼叉,凌空從橋面飛過,說時遲,那時快,船過橋洞時,武師猛然飛身躍起,正好接住空中落下的飛叉,又穩穩地落在船頭上。比蜻蜓點水還優美,且又讓人驚出冷汗。張家律拳船原有拳譜和傷書各一,今已失傳。其時老人還為鄉民治傷。村上有名師吳某,能用手指將石子碾成粉末,人稱他為吳捻灰。再有曾獲1959年縣首屆農會武術表演一等獎的盛宏德,其曾祖父在拳船上飛舞鋼叉拳術高超。1985年上海武術館挖掘整理組為張家演拳船錄像,復制了全國罕見的牛角器械表演,1984年3月在全國北京武術挖掘整理成績展覽會展出獲鼓勵獎。該村拳師嚴介良,1986年5月去徐州參加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匯報表演會上,表演牛角套路又獲雄獅獎。
朱家角落日余晖
4.劃龍船:宋代應熙在清龍賦中,曾描繪賽舟盛況日:"龍舟極海內之盛,佛閣為天下之雄"。抗戰前西鄉農民,每年端午舉行劃龍舟活動。舟分烏、黃、白、青幾種,船艙裝龍身,船頭裝龍頭,船梢裝龍尾翹高丈許。龍身披衣或漆成龍彩。艙內安4~ 6對槳座,槳長1.5米,配8~ 12名槳手,身穿背心,標有"勇"字,或身穿對襟短衣,密掛鈕扣,頭包毛巾,為威風。船尾大小雙橹,三人擋橹、三人扯繃、一人立船尾,操丈余大槳、當舵。頭尾各倚一武生,前者手扶鐵桿手執武器,後者背插族旗,頭插長翎。劃槳吆喝聲號,以示步調,相互鼓動。舟不賽快慢,由租聘人供食供薪。舟多則7~8艘,少則3~4艘,艙內還備江南絲竹演奏,動聽悅耳,觀看者邊叫好邊投食品以示慰勞,龍舟出現象征吉祥,群眾歡迎,號召力強。
5.燈游船:適應夜晚進游,觀賞夜色天空,耳聽幽婉樂曲,眼看融融燈火。也可於湖中散放油燈,隨波飄逝,成為水中星星,使波光流翠、彩燈搖曳、橹聲咿啞、湧瀉千裡,慢步劃行,顯得清麗雅致,若在大湖中排成一字蛇行,或雙卷穿繞,組成光條,由指揮船只發號,船形變幻莫測,於晚風徐來雲高氣爽之夜,月色澄明之時,使人恍覺進人瑤池,飄飄如仙,觀燈者也為之陶醉。若在井市港河中蕩漾,岸上觀眾亦走亦趨,贏得一片歡呼,真是優者水也、游者船也、幽者影也、麗者人也。
6.音樂船:古鎮古色古香之典雅文化藝術的又一特征,絲竹班早在清代中葉,盛行古鎮,所謂絲竹,系指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箫、笙等絲弦管竹樂器,具有音色清麗柔美。音響細膩典雅之特點,其代表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竹街、慢三六、慢六板、雲慶、歡樂歌、四合如意",俗稱八大名曲、每種樂器上均飾有龍鳳彩頭,銀珠閃爍,五色缤紛。絲竹古有洋台打唱,每班4~6人,有一套裝潢台擺,每逢喜慶節日、迎神賽會、舉辦婚事均應邀演奏,吹吹唱唱,氣氛熱烈非凡,且具民族特色。平時一般為嫁娶喜慶之助興。在賽船上演奏增加氣氛,更是錦上添花。
7.扎肉提香:朱家角有一種別具一格的"扎肉提香"表演。表演者先在自己的前臂上,用鐵鉤鉤住,鐵鉤下面掛上香爐、銅鑼,甚至掛上沉重的鐵錨,顯得十分堅強和英武。當然,表演"扎肉提香"非一般等閒之輩,乃是練了十幾載氣功者居多,鐵鉤鉤住皮肉,居然未見滴血,實屬怪也。"扎肉提香"隊伍也有女性,但她們主要掛上份量較輕的香爐之類、現在這種表演已滅絕,也不可能再有這般殘酷的表演了。
8.清明放風筝:放風筝在朱家角鎮上少說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鎮上民間娛樂活動重要內容。先由鎮上一些孩子,由自己扎起簡易風筝,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然後再請大人們在風筝上畫些西游記、梁山伯祝英台、八仙過海等人物造型,待得清明節前,田梗郊外春暖花開,全家出動一起到空曠地放風筝嬉戲。大人們也會在此時此刻,向孩子們講些風筝面上的民間故事,給下一代從小熏陶中華民族悠久文化。自然,鎮上幾戶頭面人家放風筝又有另一種情趣。他們專門請了竹匠,劈竹扎鹞,制成碩大的百腳鹞、蜈蚣鹞、蝴蝶鹞。放飛那天,主人選擇在日落西下的傍晚,先用好酒好菜請客,爾後燒香點燭三叩九跪,祈求上天保佑平安,十分虔誠,最後,主人點亮密密的鹞燈,打開自家的後園大門,慢慢將風筝放上天,讓左鄰右捨共同賞玩。空中,一頭飛天蜈蚣張牙舞爪,翹首搖尾凌空而起,百腳鹞、蝴蝶鹞爭相在空中爭艷;幾百紙鹞燈齊放光彩,天上地上笑語連天,掌聲四起,確有一番不凡氣勢。上海1月3日電 記者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