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沘江青雲橋

沘江青雲橋

日期:2016/12/14 18:33: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沘江青雲橋

    沘江青雲橋位於雲龍縣城石門鎮西約1公裡處的沘江上,建於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為曾任陝西省巡撫的石門井人楊名飏出資建造。至今已有182年的歷史了,依然默默無聞地為雲龍的交通做貢獻。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楊名飏母喪回鄉,見沘江水漲,為謀生,人們不避危險,仍乘筏過江,乃恻然“念先人成梁之意”,遂捐資倡建。橋建成後,取名為“青雲橋”,“蓋取康樂題石門,共登青雲梯之意”。

    在貢院前南、登雲橋東為青雲橋。所在地近貢院,取“青雲直上”之意名街。《杭都雜詠》:“舊有陳雲杓刻石,林雲樓裝池(裝裱古籍或書畫),沈茂才筆,許虛白箋諸市,每值科場趕者皆聚於此。”應試者跨登雲橋,過青雲街,進入貢院蟾宮折桂。

    青雲橋為鐵鏈吊橋,架設在雲龍縣城石門的沘江兩岸山壁之間。橋長36米,寬2.8米,橋底有5根鐵鏈,上覆木板組成橋面,左右兩邊各有一條鐵鏈作為扶手。橋的東西兩端建有橋亭,東橋亭是原石門通往寶豐鄉必經之道,為石券門,橋亭南門上方嵌有石刻《石門關》匾額一方,南面牆內嵌有楊名飏撰寫的《新建青雲橋碑記》,西橋亭為兩層,上層塑有觀音佛像,下層為往來通道,石壁上刻有隸書“衮雪”二字,西橋亭上方刻有“碧嶂迴瀾”四字摩崖。1987年,雲龍縣人民政府將青雲橋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雲橋橋址選擇在縣城南側的石門關,東岸以一個天然巨石橋墩,既省工又牢靠,上面建有木架蓋瓦的橋亭,提供行人避風擋雨點,西岸天然石壁上人工開鑿出了兩個小平台,底台砌有兩根圓形石柱,作為橋墩支撐鐵鏈,上台用於建蓋橋亭,橋面采用5根鐵鏈並排,上覆木板,兩邊各有一根鐵鏈作為扶手,橋長36米,寬2.18米。

    這是一座惠民之橋。楊名飏在撰寫的《新建青雲橋碑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先大夫有志成梁其間而未逮,癸未歲,余以母喪自秦回籍,適當秋水時至,見夫乘槎競渡者,屢瀕於危,而莫之避。詢之,則曰:“采薪以供課,性命不遑恤也”。這件事的觸動,使楊名飏萌發了為家鄉百姓捐資修橋的念頭。橋建成後,楊名飏為之取名,碑記中寫道:取之“青雲”,蓋取康樂題石門,“共登青雲梯”之意,望我鄉應運而興者,他日得路,本濟鄉人之意,以濟國人,以濟天下人。青雲橋一直以來是兩岸群眾往來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對古代雲龍食鹽運銷到保山、德宏、緬甸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一座文化之橋。青雲橋西橋亭上方石壁上有楊名飏題刻的“碧嶂廻瀾”四個大字,而楊大人為青雲橋作的詩句也永遠留存在史書之中:“飛雪重重落,天花亂墜看。中流撐砥柱,倒影漾危欄。一折波千丈,雙清月滿盤。慈航今普渡,奕葉慶安瀾”。西橋亭內的石壁上所刻的“衮雪”二字,為三國時期曹操屯兵褒谷南口石門時所書,清道光年間,楊名飏從該地拓回镌刻在巖壁上。東橋亭內還保留著名飏撰寫的《新建青雲碑記》,漫漫品讀,讓人受益不小。

    這是一座風水橋梁。古代的雲龍人造橋,一般情況下橋址都選擇在城鎮、集鎮、村莊的下方,起鎖水作用,所謂“鎖水”,簡而言之就是納福聚財,青雲橋也不例外,橋址就選擇在縣城下方,橋下河心裡立著一塊天然巨石,當地人習慣稱之為砥柱石、照壁石、風水石。西橋亭內塑有觀音佛像,過橋的人來到這裡,都要點上蠟燭,上香磕頭,祈求青雲橋給過往人員帶來平安。

    這是一座景觀橋梁。雲龍最有名的古橋都在沘江上,而距縣城最近的就是青雲橋,外地游客來到雲龍最先觀賞到就是青雲橋,本地人習慣在晚飯之後要到青雲橋上走一走,尤其是夏天,站在橋面上吹吹江上來風,絕對是一種享受。

    去年9月初,由於持續降雨,青雲橋橋面木料吸水過多,重量加大,造成鐵鏈斷裂,橋面整體落入江中,縣委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很快籌集了20萬元資金,決定將青雲橋整體進行修復。今年4月初,縣上將工程承包給石門建築工程隊,要求按原貌修復,通過近兩個月的努力,讓青雲橋重現在石門關上。

    青雲橋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而5月6日國家已將沘江古橋梁群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青雲橋在修復之際,已經變成了“國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