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浙江706部古籍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浙江706部古籍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日期:2016/12/14 20:12: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27日,記者從全省珍貴古籍會議獲悉,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實施以來,全國已有9859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浙江23家藏書單位的706部古籍被列入珍貴古籍名錄,9家古籍單位被列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同時文化部還批准浙江圖書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為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古籍主要指1912年以前書寫或印刷的書籍。浙江歷來是典籍文化繁榮之地,自晉代以來,浙江私人藏書家就有400余人,有名可稽的藏書樓達200多處,現存有260多萬冊(件)古籍,幾乎縣縣有古籍。在上榜的珍貴古籍中,如瑞安市文物館館藏的刻於北宋明道二年的《大悲心陀羅尼經》,此經出土於仙巖慧光塔,為較原始的經折裝形式,為傳統裝幀形式的演變提供了一個新的實例;有當世僅存的孤本,如天一閣館藏的明嘉靖刻藍印本《嘉靖興寧縣志》、明人朱拱梃的《樵雲詩集》和明代銅活字印本《韓詩外傳》;有浙江地方名人的手稿真跡,如杭州圖書館藏的明末清初文學家、蕭山人來集之的稿本《樵叟備忘雜識》,浙江圖書館收藏的清代海寧藏書家陳鳣的手稿《四書疏記》等;有近代名人批校題跋的珍本,如浙江圖書館藏近代樸學大師章炳麟題跋的元刻本《附釋音周禮注疏》,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敦煌學家姜亮夫題識的清代吳榮光稿本《歷代名人年譜》等。其他如浙江圖書館藏明嘉靖刻公文紙印本《蘇文忠公全集》、四庫底本清抄《河東柳仲塗先生文集》、清代多色彩繪《人體經穴髒腑圖》等有特殊價值的珍善之本。
  在珍貴古籍中,天一閣的“鄉試錄”可謂名聲在外。如今,這批一直養在深閨的古籍,已經專家修復得以重現。《天一閣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共收錄了天一閣入選第一、二、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84種珍貴古籍。
  目前,我省已建立了《浙江省珍貴古籍名錄》,這種分級保護機制的建立,使一、二、三級古籍中的大部分精華已被納入名錄得到優先保護。全省有19家單位名列全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保護達標單位,涉古籍160余萬冊,全省約63%的古籍所處保護環境良好。省圖書館古籍部副主任陳誼介紹,改造後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特藏閱覽室及庫房,大大提升了浙圖古籍的保存環境。與此同時,浙圖還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盡最大可能延長14.5萬冊古籍的壽命。
  一部部古籍記載著一段段歷史,見證了歲月的滄海桑田。時間的印記在它們身上留下了“累累傷痕”,該如何治愈這些傷痕,讓破損嚴重的古籍“重生”?
  “整容師”的一雙妙手,經過嚴謹細致的“整容手術”,才能延續它們的生命。然而,古籍保護面臨著一個難點: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層次的古籍研究人才和古籍保護人員十分缺乏。大多數古籍單位沒有現代化的修復設備。古籍修復缺錢缺人。古籍修復是一門傳統特殊技藝,可是全省絕大多數基層藏書單位招不到這種手藝人,修復手段落後,修復進展緩慢。
  古籍特別是善本圖書是嬌貴的文化遺產,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表示,今年除了加強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的建設,文化廳還將組織評選三至四家省級古籍修復中心,為下一步建設50家古籍修復網點打好基礎。同時,還將出版首批《浙江省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啟動“未刊浙江文獻”影印出版工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