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家院子遺落鄉間的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8:37:0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紫陽縣聯合鎮干沙村,有一頗具明清遺風的古建築,像一顆散落在民間的珍珠,在歲月的侵蝕下,飽含滄桑,孤獨的矗立在荒野,靜靜地訴說著往日的輝煌……
從紫陽縣城出發走包茂高速,從毛壩出口下,沿著聯合鎮境內的盤廂河進山,在川陝交界的大山裡藏著鮮為人知的龐家院子。龐氏家族有著200多年歷史的上院子、中院子雖已殘垣斷壁,但至今還炊煙缭繞。
龐氏家族本系名門,始祖原籍湖北崇陽。清乾隆年間,族人分別遷入陝西安康六個縣和商洛兩個縣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已近三百年,經歷頗不易,各房均有發展,可謂子孫得福。龐氏分支五兄弟1790年前後來陝西紫陽縣定居於現高橋鎮深磨村,後分支今聯合鎮干沙村盤廂河,育三兄弟。
“上中下三個大院子是我們的祖先龐交贊在清朝嘉慶年間建造的,現龐氏在紫陽已到25世,後代約4500余人。可惜的是下院子在民國時被土匪燒掉了。”在中院長居的龐姓老人講,龐交贊始建上中下院子,占地約兩畝。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舉,鹹豐三年(1853年)被任命為河南開封知縣,後又歷任郾城、內鄉、陳留、夏邑、宓縣知縣,素有廉潔簡樸美譽。其祖父和父親都因交贊的政聲清明,頗具名望,被朝廷追封為朝議大夫。三院並非同在一址,而是以河心為軸,分布在河邊的山坡上,間距千米,形成了等腰三角狀,以河流流向,分稱上院子、中院子、下院子。三院各占地1000平方米,均為青磚石膏泥結構,檐垛柱梁雕花精致。門額、門檻、門墩、檔牆均為金石料鑲嵌而成,且有字體圓潤、頗見功底的石刻額匾,上院為“世衍南州”,中院為“遺安遐昌”,下院在民國36年被土匪燒毀。三個院均為四合天井式,院壩可容千眾;院的正方為龍合門,其余三方為戲樓格局,樓台可容200余人就座。
歷經歲月的古宅,依然浮現著昔日的輝煌與壯觀。讓人追思的不僅僅是龐氏家族聲譽的顯赫,更值得景仰的是當時在這深山老林裡尊重自然規律的選址者、設計者和建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