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市川南風情 佛韻滿街民風淳
日期:2016/12/14 18:40: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仙市是西南鹽都自貢的一個古鎮,東鄰大安區新店鄉;南接沿灘區瓦市鎮;西側與沿灘區、衛坪鎮溪河相望;北部與大安區和平鄉、大山鋪鎮、三多寨鎮、何市鎮相鄰。自(貢)富(順)路南北向穿鎮而過,北距自貢市區僅10公裡,至何市鎮11公裡,南距瓦市鎮10公裡,距離富順縣城27公裡,交通非常便利。
在中國近代史上,這座小鎮有著一個舉足輕重的特殊身份:西南井鹽水運古道的第一碼頭,於是仙市古鎮獨特的“鹽運文化”由此形成。直到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在這裡追尋鹽道古跡,品嘗地道的鹽幫菜,體驗這裡川南風情十足的生活調調。悠哉的時光,仿佛步入神仙的地界兒……
仙市原名仙灘,相傳,玉皇大帝的私生女八仙姑生性豪放不羁,厭倦天庭奢靡,向往人間美景,一日攜牡丹仙子,荷花仙姑,與獅,龍,虎,象,猴偷下凡間,在古仙市一帶肆情嬉戲,樂而忘返,竟在河畔側臥而寐。玉帝大怒,遂施法收回其靈魂,讓其軀體留在人間化作山水。因此從高處看,古鎮的山形地貌,就象一位側窩的美少女,釜溪河在此又有一灘,恰在仙女腳下,故名“仙灘”。
仙市是那種隱藏在地圖深處的古老街市,在川南深綠的大山大水中獨自存在,民風淳樸,建築老舊。那些眾多默然不語的寺廟、祠堂、館閣,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卻風韻猶存。
整個古鎮不大,一條長長的正街,不出半小時就可以走上三遍,但滿街的明末清初的古建築群讓人歎為觀止。其中的“四街、四棧、五廟三碼頭、一鯉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至今仍然鮮活靈動。加之與神話傳說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充滿佛教文化韻味的古代建築藝術也布滿了這個古鎮。建於公元1692年的南華宮和建於1850年的天上宮是這類建築的代表,紅牆黛瓦、眾鳌高翹、雕梁畫棟、木雕飛禽走獸、花草蟲魚,造型各異,栩栩如生。這裡的佛教文化也很興盛,佛像雕塑林立,長年香火缭繞,古剎鐘聲回蕩古鎮,還有那“仙女峪”,曾有“瑤池”之稱,內有摩崖石刻、石窟觀音、月亮井等名勝古跡。
在鎮口下車,一眼就看到書寫著“仙市古鎮”四個大字的牌坊,這裡也是古鎮的街口。過牌坊,沿著石板鋪就的下坡路往鎮裡走,兩邊都是木頭的兩層樓,上面都插著藍色白邊的號旗,支撐屋檐的木挑上懸掛著紅燈籠,令古鎮平添了些許喜慶。仙市古鎮是四川境內保存最好,風韻十足的小鎮,但畢竟歲月風雨無情,古鎮老街上的有些木樓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尤其是街口的山西廟已經只能看見房頂了。
從中正街向右轉,進入半邊街,這條街相對安靜一些,沒有那麼多鋪面,蜿蜒的街道兩邊也是相同的木樓,過街門洞下,立著三三兩兩用竹竿架起的曬衣桿。細看之下,竟也品出點悠然的滋味來。半邊街的盡頭有一個打鐵的鋪子,整個鋪面用木頭做的柵欄圍住,由一根根豎著的木板相隔開,可以完全看見裡面的勞作。5個小伙子圍著兩個火爐忙碌著,丁丁當當的敲鐵聲此起彼伏,仿佛回到古代的鐵鋪。正街的茶館特別多,裡面坐著的多是老人。他們大多不是坐著,而是蹲在長條的凳子上,安詳地吸著旱煙,在方桌上玩著麻將或者長牌。街的拐角時而有簡陋的剃頭攤子和牙醫攤子,古鎮的民生因為這一切而生動起來。
來仙市一定要去的地方是金橋寺。在這兒,不光會看到佛光閃耀的塔身,冥冥中的幽谷梵音更會像陣陣清風拂過心靈。
金橋寺的地理位置很獨特,一條小街穿寺而過,令人分不清是街市,還是佛寺,使得這座寺廟有了極其罕見的時代氣息,也使得仙市的街市生活多了幾分幽淡、超凡之氣。在通往寺廟的瘦長瘦長的街上,有座戲樓,每逢放生會或趕集,一些善男信女圍著紅色的圍裙,抬著大桶的清油匆匆走過。祈福迎祥,帶福還家,永遠是古鎮人的美好願望。金橋寺的寺名是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寺內飛檐挑角,木雕精致,各殿佛像伫立,香火甚旺,俨然是川南旅游線上的佛教文化亮點。
從金橋寺後門穿堂而過,就是河邊了。河邊修了石台、石凳,總有些老人坐在河邊閒聊乘涼。河面上漂浮著連片的浮萍,放眼望去一片碧綠。河邊停著幾艘烏篷船,靜靜的,正所謂“野渡無人舟自橫”。幻想一下漁歌唱晚,長河落日的畫面,也竟有點詩意。釜溪河水經年地流著,古碼頭上斑駁的石板,街面獨具特色的宮祠、佛寺中彌漫著的袅袅煙火,還有河邊的流水人家……所有的這一切,構成了仙市的靈性,回蕩在每個走過它的人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