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2500年前青銅劍仍鋒利

2500年前青銅劍仍鋒利

日期:2016/12/14 18:41: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6300年前的“薛城遺址”,2500年前的青銅劍,漢代的畫像磚,唐代的熨斗……高淳歷史悠久,歷朝歷代留下來的寶貝自然也不少,但是以前沒有博物館,寶貝只能藏在庫房裡。近日,高淳博物館建成,並正式對外免費開放。眾多壓箱“寶貝”終於得以和大家見面。

    最吸引人的,要數4把青銅劍,這4把青銅劍從高到低排列,其中的兩把,一點銹都沒有,看上去像新的一樣。“它們很鋒利,一根木頭輕輕一揮就能斬斷。”高淳博物館館長王錫林對記者說。

    食

    6300年前,高淳人以打魚為生

    在定居的草房前吃“烤魚”


    高淳博物館的二樓是一個“通史”展,從6300年前薛城聚落開始說起。彩陶罐、黑斑玉镯、黑陶杯、螺蛳、貝殼……這些“寶貝”都是從高淳薛城遺址出土的,它們已經有6300歲了。這些陶器,造型優美,尤其是黑陶杯,造型堪稱時尚,杯口還特意設置了喝水的凹槽。

    6300年前,高淳人是怎麼生活的?專家說,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們曾經在高淳薛城十村進行了考古,通過考古,揭開了6300年前,高淳原始聚落人的生活。

    展廳裡,設置了一系列場景,試圖還原他們的生活:有的人正在蓋草房,有的在打獵,有的在一堆篝火旁烤魚,茅草蓋的房子外還有狗。“這些都是當時薛城人生活場景復原。”

    展櫃裡,有一排巴掌大的石斧,這些都是6300年前原始聚落人的生活用具。他們依水而居,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把房子搭成圓形,地面光滑而平整。

    當時的考古專家們還發現,房屋內有灶穴,四角有煙道;而房屋外,有窖穴,用來儲藏魚和螺蚌。同時,考古專家們還發現了大量的垃圾坑,這些垃圾坑內有遺棄的魚、龜板等,這說明,6300年前,“高淳人”主要以打魚為生,而吃魚的方法或許很多樣,可以煮著吃,也可以烤著吃。吃剩的魚骨,可以喂家畜。

    行

    宋代行商不容易

    走南闖北要交“出門稅”

    都說高淳話是第一難懂方言,在展覽的文物中,有一枚“出門稅”銀铤就和高淳方言有關。

    在一個展廳內,專門擺放了各種金銀器,有的上面還有銘文。其中一枚“出門稅”銀铤上,還寫著“霸北街東”字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高淳文物專家濮陽康京說,“出門稅”是南宋時期一種特殊的稅,行商們攜帶大量貨物,途經大大小小的關卡城門,就要繳納出門稅。而繳納到一定數量,小吏們就將銀兩融在一起入庫,而這種銀铤上面就標注著“出門稅”,且標明了重量和地名。

    濮陽康京對現代快報記者說,這批銀铤是首次對外展出,以前都放在庫房裡。有趣的是,高淳有句方言“不知道走到哪個霸北裡了”,意思就是根本不知道走到哪裡了。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發現,有一個銀铤上面寫著‘霸北街東’。後來我又考察了很多地方志,又跟杭州的專家確認了,原來‘霸北裡’在南宋的臨安城(今杭州)是一個中心,後來發展到有霸北街東、霸北街西……而在當時主要靠水路交通的狀況下,高淳通往杭州是很方便的,高淳人便有了這句方言。”

    衣

    唐朝貴族很注重形象

    用嗆人燙手的熨斗熨衣服

    唐朝就已經有熨斗了。展廳中,展出了兩把熨斗,一把是唐朝的,一把是清朝的。唐朝的熨斗有一個短短的把手,中間是一個大凹槽。

    “唐朝的時候,貴族們對自己的形象比較講究,衣服皺了,也開始用熨斗了。你看,這個熨斗,凹槽部分是放炭火

    的,加熱後,放在衣服起皺的部位,壓一壓,就變平了。”王錫林說,唐朝時期,熨燙衣服是一件“苦差”,因為柄短,炭火沒准還有煙,所以,要經得住燙,耐得住煙。而清朝的熨斗柄很長,用起來就相對方便一些。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唐代熨斗的說明書上寫著:1984年,從廢品收購站征集。不僅是熨斗,還有戰國時期的蟻鼻錢,宋代精美的“月宮鏡”都是從廢品收購站征集來。據了解,“文革”期間,不少文物被當做廢銅爛鐵,清理到了廢品收購站。文革結束後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高淳文保所向各地廢品收購站征集。高淳文物專家濮陽康京說,這裡面,有不少文物都是他征集來的。

    

    2500年前的青銅劍

    現在還能用來削鉛筆

    展廳拐角,展出的是一組青銅器,其中有國寶級青銅甬、青銅盆等,更多人被牆上的冷兵器吸引。這些冷兵器有弩機、戈,還有一組青銅劍。這一組青銅劍一共4把,從高到低排列。

    最短的一把劍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劍上一點銹都沒有,劍口看上去鋒利得很。“這把劍曾經請專家來鑒定過,專家們認為非常珍貴,最關鍵的是,它很鋒利,一截木頭,輕輕一削就斷了。像才澆鑄好一樣,鋒利極了。”高淳博物館館長王錫林說。

    這把劍為什麼這麼鋒利?高淳文物專家濮陽康京說,這把劍是春秋時期的,距今約有2500年的歷史,之所以這麼鋒利,和它當時的保存環境有關,“1979年,當時一個農民在石臼湖勞作,在淤泥裡發現了這把劍,送過來的。這把劍很鋒利,現在都還可以用來削鉛筆。”

    “它沉睡在淤泥裡,而厚厚的淤泥隔離了氧氣,這防止了青銅劍被腐蝕。”

    濮陽康京說,春秋戰國時期,高淳水網密布,是兵家必爭之地,常有戰爭爆發。在高淳還曾經發現一個青銅兵器窖藏,一下發現了200多件。“這把青銅劍應該是當時的貴族擁有的,但主人無法考證。”

    相關新聞

    7位“壁畫仙女”昨在棲霞山“飛天”

    7幅作品將在春節後義賣助學

    有的雙手捧花,有的吹奏樂器……7名仙女身著各色長裙,姿態飄逸。昨天,7幅“棲霞飛天”壁畫在棲霞山風景區“飛天”。由此,一年一度的“秋棲霞”紅楓藝術節隨之落下帷幕。棲霞山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這7幅作品將於春節後進行義賣,所得款項用於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建圖書館。義賣之前,這7幅作品暫時被陳列在景區的“半館”內,供游客觀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