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磚漢瓦是中國秦漢盛世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陝西鮮明的文化代表和文化符號。其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動物形象、華麗的圖案,真實再現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陝西作為中國歷史上周、秦、漢、唐幾大盛世王朝的建都之地,歷代大型宮殿雲集。陝西地區出土的瓦當,規格之高、品類之全、工藝之精,無出其上者。“秦磚漢瓦”也因此成為陝西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存。
秦漢時期制陶業超過以往任何時代
秦漢時期建築的結構和裝飾非常華美。從現存的秦宮壁畫、壁飾殘跡中,可以看到人物、樓台、亭閣及樹木、植物等等,線條運筆流暢、豪放大氣。
收藏家任虎成先生說:“1973年前,秦始皇兵馬俑坑還沒有挖出來的時候,鄉親們由地裡撿一半個土陶片片,瓦渣片片還可以到縣文化館換錢花,每塊二到三元不等。自兵馬俑大白天下時起,瓦渣就換不了錢了,不是不值錢,是被專門管制了。”
中國建築陶器的燒造和使用,始於商代,到秦漢時期,制陶業的生產規模、燒造技術、數量和質量,都遠超過往。建築用陶在制陶業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的瓦當。瓦當即筒瓦之頭,起保護屋檐的作用,同時有裝飾效果。其制作方法是先從瓦筒上橫切到一半,再向下縱切成瓦筒,因此,在瓦的背面留有明顯切痕。
西漢中期,瓦的制法采用一次范成,瓦筒則僅做半筒,瓦背沒有刀切之痕跡。此外,秦代帶紋飾的圓形瓦當,中央無大圓柱,而漢代的則必有圓柱。秦瓦當邊狹,用手捏成,寬窄不勻,漢瓦當的邊輪整齊。秦瓦面積不大,漢瓦面積小者也較秦瓦略大。
秦磚漢瓦反映了這一時期建築裝飾的輝煌
秦代磚瓦以其顏色青灰、質地堅硬、制作規整、渾厚樸實、形制多樣而著稱於世,有“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評價,素有“鉛磚”美喻。
秦代磚瓦上的文字,多為戳印文,刻文極少。戳印以陽文最多,字體以小篆為主,有些介於篆隸之間,瘦勁古樸。紋飾主要有米格紋、太陽紋、小方格紋等。漢代畫像磚的制作更為普遍,內容也愈加豐富。
瓦當文化始於周,至漢最為精致,創造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瓦當藝術。瓦當內容涉及自然、神話、圖騰、歷史、宮廷、宮署、陵寢、吉語等,反映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美學、政治內容和歷史文化,為研究當時的社會面貌及繪畫藝術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