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8:清虛仙跡——平遙縣清虛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8:清虛仙跡——平遙縣清虛觀

日期:2016/12/14 22:13:00      編輯:古代建築史

  ●道觀因唐代太平公主而得名?●石碑上的刻字與尹志平有關?●呂洞賓曾現身玉皇閣並留字? 

    平遙清虛觀,始建於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原名太平觀,1300多年來,屢經修繕,現存為三進院落,依中軸線建有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宮、玉皇殿等主要建築。觀內還遺存宋、元、明、清,碑碣30余通,是研究道教史跡和書法藝術的珍品。

    清虛觀現為平遙縣綜合博物館駐地,由於歷史久遠,觀內原有道教偶像多已不存。1998年開始,現存殿堂逐步被開辟為平遙縣博物館展室,收集展出了平遙從遠古洪荒時代開始的各代文物珍品,向世人展示著平遙古城的獨特魅力。

    2006年5月25日,清虛觀作為元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皇家道觀 千年古跡

    從古城牆下東門步行進入平遙古城,沿大街向西步行不足百米,路北赭紅色圍牆中間鑲建一座精致的清式木構牌樓,匾額上題寫“清虛仙跡”,這便是門牌為平遙縣東大街109號的“清虛觀”。

    清虛觀是平遙境內最大的道觀,現有書面記載表明:其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為清虛觀,元初改名為太平興國觀,後又易名“太平崇聖宮”,清代時復稱清虛觀至今。

    來到清虛觀,穿過牌樓,是一座簡樸的山門,道教中山門象征三界,進入山門,便意味著跳出了三界,不再受世俗的煩惱,可以“清淨、無為”的修煉了。

    過山門,一座巍峨的大殿即在眼前,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殿頂由灰瓦和琉璃瓦相間而成,清麗而不俗氣,檐下掛有“太平興國觀”的大題匾,整座大殿雄渾古樸,殿下塑有道教的四方神之青龍、白虎二神彩像,取名龍虎殿。

    4月23日,按照事先約定,平遙縣道教協會會長郝新喜來到了清虛觀,向記者講述了他研究中發現的一些新的提法。當地有關部門曾在觀內龍虎殿東面發現一塊石碑,這對清虛觀的始建年代有了進一步證據。郝新喜說,發現時,石碑已經嚴重風化,但有一行文字卻依稀可辨,原文為:“……高宗遺制之所建以志太平之初……故取名太平觀……”

    從這些文字可以判斷出,清虛觀依唐高宗李治的遺诏而修建,而李治是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所以清虛觀始建年代不應早於683年,而是在他去世的弘道元年(683年)修建,距今整整1330年。文字中還可以大致判斷出取名太平觀的原因,即與太平公主有關。

    先帝遺诏修建,觀名因公主而得,這些正好印證了後來明代成化版《山西通史》,平遙太平觀初為唐代皇家道觀的記載。由此看來,平遙清虛觀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地位崇高。

  懸梁吊柱 元代彩塑

    清虛觀的不少建築,巧奪天工,極具特色。這一點,從龍虎殿的建構即可見一斑。

    龍虎殿的營造采用了相當奇特的“懸梁吊柱”的特殊技法,大殿梁架四角放在第二層井口枋上,置抹角梁,用來承托平梁和老角梁的後尾。

    表面上看去,屋頂的重量似乎是壓在了無根無基的吊柱上,其實在龍虎殿梁架的角落,從牆內伸出一根角梁,角梁的後尾支撐在斜放著的平梁上,形成挑出的懸梁式樣,而它的後尾則直接穿過吊柱。於是吊柱承載的屋頂重量通過角梁的後尾傳給了斜放的平梁,再由平梁的兩端經過山牆和檐廊的梁枋構件傳到立柱上,最後沿著垂直方向傳遞給了地面。這種建造手法擴大了殿內的立柱,擴大了使用空間,在國內現存古代建築中,可謂是吉光片羽,堪稱建築界之奇葩。

    殿下正面的青龍、白虎彩塑,為坐姿像,其骨骼雄健、神態勇猛、手持兵器、相貌威嚴。身後壁上,還塑有青龍、白虎形象,給人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讓人感覺其如果站起來,氣勢更是超乎想象。兩尊塑像面部圓潤,衣紋厚重,色彩艷麗,雕塑武士所講究的“三位一體”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分別采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懸雕的手法而成。經考證,兩尊塑像為元末明初所塑,為我國元代彩塑罕見的存世作品,歷史和藝術價值極高。

    龍虎殿後是第二進院子,院子的東廂房牆壁上鑲嵌有一塊石碑,石碑不大,但相當光滑,上刻“尹志平”三字,相傳為尹志平親書。提到尹志平,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武俠小說、電視劇的人們,一定對他頗有微詞。他是丘處機派去蒙古通信的那個小道士,從那時就可以看出尹志平不是什麼大氣的人,當時挺瞧不起郭靖,後來的幾次出場也是硬氣有余,本事不足。他對小龍女一往情深,不惜捨命相救,而且氣節上沒站錯隊。之所以大家對尹志平這麼有看法,是因為小龍女太聖潔了。但現實中,尹志平卻是一位在道教極具影響、且頗有建樹的人物。他生於1169年,卒於1251年,師從全真道第五代掌教丘處機,後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尹志平掌教時期,全真道的影響很大,元定宗三年(1249)春,尹志平被特旨賜“清和演道玄德真人”號。真人,即修真得道之人,民間稱之為“活神仙”。

    相傳尹志平掌教前,曾在平遙清虛觀修煉、傳道6年,後來道士們將其親自手書的“尹志平”三字刻於石碑鑲嵌於尹真人住宿的房屋牆壁,後人見到都要用手撫摸,以求能沾仙氣。

  呂仙顯聖香旺百年

    清虛觀二進院正中,是一座漂亮的清代建築純陽宮,供奉著道教北五祖派祖師爺道號純陽子的呂洞賓。

    據記載,清康熙年間一天中午,清虛觀中冷冷清清。觀內道士們正各自忙碌,卻發現玉皇閣上有一位道士,大家都不認識。幾位道士看著真切,便在閣樓下搭話,但對方並不回答,眾道士便上閣樓尋訪。但大家上樓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剛才的那位道士,只是在閣樓一根柱子上發現“一心二人仁”五個字。事後,道士們將事情講給了道長,道長仔細詢問了那位道士的身形長相後,隱約感覺這位道士是呂洞賓。隨後道長跟隨眾人來到玉皇閣查看,發現字跡也是仙風道骨和呂仙人的一樣。

    就這樣,呂洞賓在清虛觀顯靈的事迅速傳開,大家認為這是呂仙人留給大家的一道字謎,解開為“心從仁”,希望世人“一心從仁向善”。後來乾隆年間,平遙知縣蔡良茂組織各界商賈、鄉紳一起出錢出力,在觀中修建一座大殿,依呂洞賓的道號純陽子,取名“純陽宮”。建築落成,知縣手書了“清虛仙跡”做成匾額,掛在了臨街的牌樓上,自此清虛觀成為平遙的十二景之一。

    呂洞賓是道教八仙之一,在中國民間有著廣泛的信眾,他斬妖除害為民造福,深受百姓敬重,所以在平遙清虛的純陽宮中,大家專門建造了閣樓,將他高高奉在上面。神龛內的呂洞賓面目慈祥,鳳目朝天,頭戴純陽巾,衣著黃衫寬袍,一副神仙模樣。

    相傳,農歷四月十四日是呂祖的誕辰,每到這一天,平遙境內包括周邊縣市的眾多善男信女,都要前來供奉呂祖,祈求得到他的保佑,感受他慈悲的仙氣。年復一年,天長日久,這個“活動”就成了清虛觀廟會,直到今天,香火依舊。

  八思巴文 透靈石碑

    純陽宮後便是清虛觀的正殿——三清殿,為明代建築。殿裡供奉著道教的三位最高宗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認為“三清”是“道”在三個不同時期的化身,這三尊塑像是以木頭為支架,外面包泥塑而成,高達四米,看去似正在說法的樣子。細觀塑像,道裝上至今還塗著一層金,衣紋非常自然,有一種飄飄欲動的感覺。其造型軀干颀長,形貌典雅,表情和藹,姿態凝重,給人一種神秘玄妙的感覺。

    三清神像周圍原供奉著二十八星宿,後被毀壞,現供奉著從平遙境內各道觀收集而來的二十多尊木雕像。這些木雕像采用圓雕立體的手法雕刻而成,屬於道教體裁,為宋元風格,其作品面部表情生動、傳神、細膩,是一種比較接近世俗,人情味較濃的造型藝術。所塑人物比例協調、面部表情生動,動作的搭配和衣紋線條都非常准確。

    殿內還有一塊很特殊的石碑,當地人稱透靈碑,意思是這個石碑通靈能預報天氣。據傳平時石碑十分干燥,每到夏天,如果石碑上滲出水珠,那麼這一天就會下雨。對此,當地老人們道出了真谛:這其實沒什麼神奇,和水缸能預報下雨是一個科學道理。

    這塊碑的珍貴之處在於,碑的正面為一種鮮為人識的八思巴文,後面是對照的漢文。八思巴文是元代的官方文字,但由於難懂、難識和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原因,只推廣使用了幾十年,就隨著元朝的覆滅消亡,成為一種“死文字”。

    這種八思巴文和漢文對照碑文的傳世,對研究八思巴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有一種字典的功能,人們能把它當做一種工具書,去對照、認識、了解八思巴文。據專業人士講,現如今留存於世的八思巴文和漢文對照的文獻、碑石,在全國寥寥無幾。

    清虛觀八思巴文碑,有二十行文字,對照漢文我們得知,其意是元代朝廷免除清虛觀內道士徭役等優待政策的聖旨,這塊碑是研究蒙古文化、歷史的珍貴實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