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地名是地方重要的文化遺產

地名是地方重要的文化遺產

日期:2016/12/14 9:43: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老地名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見證。我國用文字記錄地名的歷史可上溯到約4000年前,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地名上千個。地名是歷史文化的伴生物。我國遠古的龍、虎圖騰,是女娲、伏羲兩個部落的名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龍虎文化,使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形成了大量的“龍”、“虎”地名。三亞市的地名就有許多以“龍”、“虎”為名。如榆林港東南海濱的虎頭嶺、籐橋祖山龍樓嶺、昔時永寧鄉(籐橋)的屏障白虎嶺、三亞西邊與樂東縣的界嶺龍棲嶺等。這些地名也印證了三亞的文化與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地名的命名緣由,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現象。三亞的山水有的以地理方位命名,如南山嶺、南邊海、大東海、後海等;有的以地形特征命名,如香嶺、馬鞍山、雙峰嶺、筆架嶺、長嶺、莺歌嘴嶺、尖嶺等;有的以動物命名,如郎鳳嶺、黃麖嶺、兔尾嶺、金雞嶺、馬嶺、蜈支洲、玳瑁洲等;有的以植物命名,如海棠灣、荔枝嶺等;有的以石類命名,如石版嶺、白礁嶺等;有的源自少數民族語言,如郎柔嶺、打皞嶺、南漏嶺、樂盤灣等;有的來自歷史緣由,如報福嶺、郎勇嶺、下馬嶺、豪霸嶺、鹿回頭嶺、回風嶺、大疍港、天涯灣、保平港、禁港等。
    地名所指代的歷史進程、地理環境和鄉土風情等所構成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如“廣州”是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從交州分置的,因交州治所名廣信,故取名“廣州”。又如河北省涿鹿縣境內有獨鹿山,山前有一條溪水名涿水,因而得縣名。據《史記》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最後“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中華文明始祖炎帝、黃帝、蚩尤在涿鹿縣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中華文明初制,使涿鹿成為華廈民族發祥地之一。北京的胡同地名文化深深地融入了京城文化的精髓,成為北京歷史文化的印證。如濟州衛、白塔寺、國子監等胡同,成為研究古都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北河、水簸箕、海子橋、海運倉等胡同,成為古城北京地理文化的鏡像和京城語言文化演進的窗口。
    三亞的來自歷史緣由的本地名字同樣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三亞的古老地名保存著本地古人對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有的認識和思考方式,記錄著本市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包含了人們靈性對地理實體的感悟和寄托,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他領域有密切聯系。現今出現一種攀附地變易地名的現象,這是應該被禁止的。保護古老地名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不被隨意更改廢止,意義十分重大。那些現今我們解讀不了的地名,我們有責任保護傳承,留待後人去探考、發現和認知其對文明歷史的見證。隨意廢止古老地名不僅愧對祖先,也是對子孫後代傳承文化遺產的一種渎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