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古橋:苔藓覆蓋的歷史印記
日期:2016/12/14 18:32: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重慶作為中國唯一的“橋都”,現有各類橋梁4500多座。主城嘉陵江和長江上已有大橋數十座,數量和密度遠遠超過中國其他城市,建設密度和施工難度世所罕見。事實上,除了這些“現代化”橋梁,重慶還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古橋。
【石拱橋】
榮昌施濟古橋
重慶的石拱橋中,年代最久遠的當屬建於北宋時期的榮昌施濟古橋。施濟古橋,又名廣濟橋,位於榮昌縣城城西,跨賴溪河。施濟橋始建於北宋仁宗年代(約1050年),宋朝宰相文彥博命名為“思濟橋”。長110.5米,7孔每孔跨11米,石板鋪面,清代即有“川東保障”之稱。
涪陵碑記橋
位於重慶城東125公裡處涪陵區馬武鎮碑記村。系涪(陵)南(川)古道上跨越小溪支流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長31.5米,寬5.5米,高7.7米,跨徑9.9米,拱高6.6米。該橋始建於宋紹熙五年(1194),迄今已有800年歷史。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豐都奈何橋
名山寥陽殿前,有並列的三座石拱橋。三座橋均建於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橋寬僅四尺許,兩側護以雕花石欄,橋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鋪砌,兩端各有兩級踏道。橋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為條石嵌砌。據資料記載:該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明朝蜀獻王朱椿建在寥陽殿前的觀瞻物,距今已500余年,橋下石池稱“血河池”。除此之外,璧山縣茅萊山上也有一座建於南宋、至今保存完好的四孔石拱奈何橋。
巫山“三無橋”
“無奪橋”、“無伐橋”、“無暴橋”,三橋均建成於1890年(光緒十五年),地處長江南岸,分別位於原培石鄉杉木瀼、上陽溪、鄉政府東兩裡,長度分別是18.6米、16米、14米,寬度分別是4.7米、4米、4米,高度分別是12米、9.3米、8.6米。究其得名,無奪指不奪農時、少征勞役,無暴指有功不顯耀,無伐指有德行不自誇,均為警示世人尤其是為官者要重視民生、多為民做好事。三峽蓄水至175米後,“三無橋”均已異地復建保護。
無奪橋
無伐橋
無暴橋
長生橋
長生橋是一座位於重慶市開縣趙家街道的古橋,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距今已有129年。橋為南北向單孔石孔橋,橋面微呈弧形,南北兩端蹬道不對稱,南面為9級,北面10級。橋面長25米,寬4米,高出水面8.5米。橋拱正中有石雕龍頭和龍尾,橋面整體保存完好。
【廊橋】
秀山的客寨橋
廊橋當中,最出名的是秀山的客寨橋,長59.4米,寬6.59米,石墩木面,是橋,也是集市之地、避雨休憩之所,具有典型的土家風格。
在《中國文物地圖集·重慶分冊》中,共收錄了重慶市域現存的古橋近800座,時間跨度從北宋延續至民國,其中絕大部分為清代古橋,有700多座。在這當中,共有12座古橋被列入市級文保單位受到保護,此外還有數十座為區縣級文保單位。盡管如此,仍有大量的古橋未能列入圖集、缺乏相應保護,至今散落鄉間,或荒蕪在山間溪上,或仍默默發揮“余熱”,繼續為人們提供著便利。
涪陵龍門橋
合川五星橋
合川巖溪橋
江津利濟橋
南川太平鎮廊橋
榮昌大榮橋
銅梁金瓯橋
萬州陸安橋
萬州普濟橋
秀山溪口天生橋
雲陽述先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