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四門塔
日期:2016/12/14 18:39:38   編輯:古代建築史濟南四門塔
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門塔的維修與歷史,也再次成為市民議論的熱點。記者了解到,其實四門塔瓷瓶的銘文中關於1973年維修時發現的捨利石函、銅函等文物“均由濟南市博物館收藏”的記載不准確,這些文物實際收藏在歷城區博物館。記者今天專程前往歷城區博物館進行了采訪。
在瓷瓶上的《四門塔維修記》中的最後部分有這樣一段記載:“在拆塔頂時,發現一塊石拱板上有‘大業七年造’刻字,另在塔心柱中心離地一米六處發現一捨利石函,石函內盛有一銅函,銅函內有鴨咀形玻璃小瓶子,琉璃珠二十顆及一些香料藥草,這些文物均由濟南市博物館收藏。”其實,這些文物並沒有被濟南市博物館收藏,而是在當時的四門塔文物管理所保存了25年,到1997年才移交給歷城區博物館。
捨利銅函等文物現狀很好
在歷城區博物館,工作人員先帶記者到展廳觀看了四門塔捨利石函,雖然隔著玻璃櫃,但記者依然能感覺到石函所散發出的歷史文化氣息。工作人員非常小心地給記者展示了並不公開展覽的銅函和其他文物。這些文物都被妥善地保存在專門的錦盒中,包括水晶珠4顆、黃琉璃珠7顆、綠琉璃珠9顆,這些珠子已經被串在一起,發出淡淡的光芒,顯得非常圓潤。還有一個微帶綠色的膽形玻璃高頸瓶子,可惜已碎成幾片。據說這個玻璃瓶裡面應存放著捨利,究竟是什麼時候碎的,工作人員並不了解。而且其破碎後,瓶中的捨利與當時銅函內的藥草、香料等物混雜在一起,難以分辨了。另外還有原本套在瓶子頸間的骨環、銀環、銅環等,這些文物保存情況非常好。
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1971年,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對四門塔進行“加固塔基和維修塔頂”。這次維修有兩項重大的意外發現,第一是塔中上部的石拱板反面镌刻著“大業七年造”的陰刻字,從而證實了四門塔的確切建造年代。第二就是從塔心柱離地面高1.6米處發現了捨利石函、銅函和捨利子。捨利石函放在6塊石板砌成的方形的方圹中,長30.8厘米,寬31厘米,高29.9厘米,外面經水磨處理。石函內放置有一個銅函,銅函用絲綢包裹,長寬各為9厘米、高13厘米,外部繪紅、綠、藍、黑等色型圖案,內部鑲以繪著花紋的木榇,也就是棺材。木榇也沒有保存下來。
比法門寺捨利早發現15年
曾經長期在四門塔景區內工作的原管委會主任劉繼文對此事一直非常關注,他告訴記者,他到四門塔景區工作後,曾聽年齡較大的工作人員講,上一次維修是1970年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1971年至1973年進行的。在1972年維修到四門塔塔柱時,主持維修的專家因事外出。就在此時,參與維修的工人在柱內發現了一個石函。眾多工人簡單商量後決定先打開石函瞧瞧“寶貝”。據當時在場的工人回憶,石函打開後,裡面是一個紅綢布包裹著的銅函,再打開銅函,裡面有料珠一串,高頸瓶一個,瓶上纏繞有銅環、骨環。專家趕回來聽說有石函、銅函後大吃一驚,因為石函、銅函應該是保存捨利的重要文物。但當他准備查詢來歷時,包裹銅函的紅綢布已經風化。於是捨利源自哪位高僧、是哪裡供奉的、誰在什麼時間供奉的等問題就成了難解之謎,也成為四門塔的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