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側記

中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側記

日期:2016/12/14 9:43: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9月19日至23日,中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平遙古城吉祥寺展出,這是中部六省非遺項目首次在晉集中展示,5天時間裡,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與六省64個非遺項目近距離接觸,直觀感受非遺項目帶來的文化魅力。

    “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這些兄弟省份共有13項非遺項目受邀參展,個個堪稱精品,極大地促進了省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省文化廳非遺處副處長王建軍說。正如其所言,走進展區,唐三彩、景德鎮瓷器、歙硯……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一堂,令觀眾直呼過瘾。

    來自河南的唐三彩燒制技藝的展台上,陳列著傳承人高水旺大師及其徒弟的代表作人物、馬匹、駱駝、器皿等,作品色彩絢麗燦爛,人物造型豐腴端莊,極具韻味。據參展方介紹,唐三彩始於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由富含多種礦物元素的高嶺土燒制而成,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

    在唐三彩展台對面,江西陶瓷世家孫公窯第四代傳人孫立新正在專心致志地繪制一只瓷碗,見記者到來,他順手拿起一款相仿的成品介紹道:“單這一只碗就體現了景德鎮瓷器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薄如紙的四大特點。孫公窯始建於清光緒與民國之間,當時曾流傳一句話‘買好瓷,上孫家窯’。”談起歷史,孫立新頗感自豪。

    硯,人人都見過,但價值十幾萬元的硯,相信見過的人就不多了。在安徽歙硯展區,一款款石質優良,瑩潤細密的歙硯讓人心生喜歡。輕輕撫摸,頓覺光滑細膩,堅潤如玉,但一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的價格又令不少人望而卻步。據參展方介紹,歙硯大多發墨養毫,所用的墨必須是上等徽墨,以免磨傷硯面。

    作為青銅器的重要發掘地,湖北荊州這次帶來的參展項目為鉛錫刻镂技藝,他們制作、復制的青銅器紋飾精細,流暢自如,與出土的古代青銅器極為相似,足以以假亂真。“我們制作的青銅器為研究古代青銅器的模具制作技術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對其原真性修復有極高的實用價值,並且在我國金屬模具技藝和鑄造藝術中具有獨立的門類。”一位工作人員介紹。

    沈從文先生曾稱花瑤挑花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民間工藝美術精品花瑤挑花傳承人奉雪妹,這次也帶著她的挑花從湖南隆回千裡迢迢來到了平遙。展台前的奉雪妹身著款式獨特、色彩艷麗的花瑤服飾,她說:“挑花就是瑤家阿妹找婆家的一張名片,花瑤女子做挑花不用繪圖設計,全憑想象力挑出一幅幅精美圖案,一件挑花裙要花半年多時間才完成。”

    作為東道主的山西,參展項目共51項。有吃的,如平遙牛肉、六味齋醬肉、老鼠窟元宵、郭杜林月餅;有用的,如黎侯虎、绛墨、蔣村麻紙;有穿的,如臨汾土圪塔布鞋、繁峙晉繡;還有工藝品,如平遙推光漆器、沁源根雕、曲沃花葫蘆等。

    成果展期間,每天上、下午兩場的非遺項目展演同樣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觀看,展演荟萃我省各地代表項目,除了必不可少的晉劇,還有太原的風火流星、左權的開花調、孝義的皮影戲、萬榮的花鼓、榆社的霸王鞭等。

    大飽眼福、大快朵頤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部分非遺項目遭遇傳承難的問題,一些非遺項目尤其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因其制作工藝復雜而特殊,對人才要求非常高,好多年輕人不願意干這個。平遙推光漆髹飾技藝傳承人薛生金說:“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很多年輕人對技藝的傳承帶有功利性目的,肯靜下心來深入鑽研的人不多,一百個徒弟中能出五六個全面掌握技藝的就算不錯了。”

    除了“人”,有些非遺項目對“材”的要求也很高。比如歙硯,以江西婺源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制最優,唐開元年間已有生產,到現在可供開采的已經很少了,上乘石材幾乎絕跡。

    與一些“可望而不可求”的高價位工藝品相反,一些非遺日常生活必需品因其價格低廉、實用性強得到了參觀者的青睐。展覽還未結束,聞喜煮餅、衛生館五香調料面等就賣斷了貨。

    在非遺保護論壇上,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和非遺傳承人代表們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民眾生活”展開了熱烈討論,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段友文認為,非遺也需要可持續發展,要使其回歸民間、回歸生活,讓傳承者也成為受益者和享用者,非遺的路才會越走越寬闊。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更多的關注和保護,在非遺項目保護中政府應起主導作用,非遺項目應融入當代、融入民眾、融入生活。”文化部非遺司保護處處長張兵表示,今後政府還將繼續加大對非遺項目的經費投入力度,非遺項目生產型企業的稅費減免政策已提上議事日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