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賓冠英古街
日期:2016/12/14 18:43:39   編輯:古代建築史冠英街原汁原味的川南民居
古色古香的冠英街
追尋·前世清末古街的繁盛
在喧囂熱鬧,高樓林立的宜賓城區戎州大橋北橋頭右側,有一條青石路。穿過青石路,一條古色古香的小街便躍然眼前,這就是宜賓城區保存最完整的清末古街——冠英街。曾幾何時,這裡商賈雲集、游人如織。如今,這條建於清代、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的老街在經歷了多年的繁華後,漸漸歸於平靜,並於2010年年初,入選四川省第二批歷史文化街區。
8月23日上午,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記者來到行人寂寥的冠英街,長長的青石板路兩邊,是青瓦灰牆的川南民居建築群。1號居民院前,一名白發蒼蒼的老人,搬了一把竹椅,安詳地坐在古式的木質插板門前,看雨點敲打路面。
有著2000多年建城史的宜賓,以其歷史悠久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鑄就了今天“歷史文化名城”的桂冠,而冠英街就是這頂桂冠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走進狹長的古街,抬頭仰望,千年不變的天空下,是斑駁陸離的灰牆和古老的雕花屋檐,在娓娓訴說著這裡悠悠的歷史:據說以前這裡有個觀音閣,因之得名“觀音街”,1940年,以諧音取名冠英街,舊時,此街多為富家“公館”所在,大體為磚木結構平房或一樓一底樓房,均有石柱大門,院落多為兩進或三進的四合院,門窗雕刻十分精致。在冠英街的兩端,還有明代的古城牆和千年放生池的唐朝石刻,與這條清代古街相互輝映。
“那就是四川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川南王’劉文彩居住過的公館。”為記者帶路的翠屏區南城街道湧泉社區第四黨支部書記袁文惠指著整條街上門樓最高的一幢宅院說。據了解,劉文彩公館門額上原本有“豐沛舊家”四個大字,“文革”期間被抹去。此處為冠英街8號,厚重的鐵門落了鎖,約七八米高的門樓依然能看出這座大院曾經的氣派。
劉文彩公館對面有一個橫匾為“墨莊遺慶”的大宅子,算得冠英街現存最好的公館,門額上镂空的木頭、黑字下黃色的底子,在歷經歲月的風霜後,依然清晰可見,石朝門上的雕工讓人不禁感慨古人工藝的精湛。
據記載,鼎盛時,冠英街上有40余座磚木四合院,基本都居住著鹽商、藥材商、銀行家等有錢人,經營著酒、百貨、藥材等生意。歲月更迭,如今,街上僅有14戶老宅院了。老人們說,那時的人們,都以能生活在這條街上為榮。
有業內人士評價,冠英街雖幾經滄桑,面貌破舊,但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地方民居的研究價值、旅游業的開發價值依然不容小觑。而據媒體報道,中國古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弟子、宜賓籍人士羅哲文,就曾多次力薦將冠英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古街區。
推薦閱讀:
四川三蘇祠的歷史價值
鷹潭北極閣及其傳說
福州陳衍故居的台灣情緣
天津倉門口教堂
冠英街7號院,古老的橫匾“墨莊遺慶”
冠英街7號院,古老的橫匾“墨莊遺慶”
探訪·今生喧囂中的靜谧與包容
歷史將宜賓城的繁盛镌刻在了青石板上,長江上的輪船汽笛聲、川南碼頭的川江號子,似乎都萦繞在了冠英街的上空。
今天的冠英街,洗去鉛華,用那份處變不驚的淡定與從容,靜靜地藏於鬧市。每天,有人家居住的大院吱吱呀呀的開門聲奏出生活的晨曲,迎接溜進古街的一縷縷陽光,而宜賓的老生活、老記憶就浮現在他們的腦海裡,再經過他們口口相傳,讓生在今天的宜賓人,多多少少知曉了老宜賓的模樣。
“聽說我住的這個院,是清朝末年,一個做藥材生意的劉老板修建的。”居住在街上“墨莊遺慶”大院子裡的老人毛雲貴今年已77歲,她告訴記者,1953年,她用90元錢在這個院裡買了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已在此居住了59年。“那時,這裡的房價是宜賓城裡最貴的,但我家老頭子一看到這麼漂亮的房子,就買了下來,為此,還欠了不少債。”
59年過去,毛雲貴至今依然清晰記得搬到這個大院來住的日子。“那天是9月26日,讓我最難忘記的是,剛搬進屋時,就發現木板上亮锃锃的黑紅色土漆能當鏡子照。”老人說,院子裡現在住了十多家人,正房有三層樓,木窗雕花等非常精致,都是以前的工藝。
與毛雲貴同住一個院的老人文安福,自豪地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名為“永遠”的購房契約,潇灑俊逸的手寫毛筆字,密密麻麻地寫了4大張宣紙,留住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文安福說,他們一家三代都在這間老屋子裡生活,“現在大孫女已經讀高中了,准備以後考衛校。”
古街裡的日子是悠閒的,每至傍晚,就會有搖著蒲扇、搬著籐椅的老婆婆挪步上街來,沿街而坐,聊著家長裡短;孩子們在長凳上做完作業後,會在這並不寬的街上嬉戲,玩著每一個宜賓人小時候都會玩的游戲,“過家家”、“躲貓貓”……在街的那一頭,會常見一些老大爺,或在下象棋,或是在瞇著眼打盹,享受著沒有城市喧囂的古街帶給人的安心和寧靜。
推薦閱讀:
四川三蘇祠的歷史價值
鷹潭北極閣及其傳說
福州陳衍故居的台灣情緣
天津倉門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