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的始封君為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铎。叔振铎,姬姓,周初封於曹(曹國及其都城是因今山東曹縣城東10公裡的曹南山而得名),都陶丘(今山東定陶縣),故曹叔又稱陶叔。初封時有今山東省西部之地。西周時,曹是一方大國,與魯國共守王朝東土,起過重要作用。春秋時,曹國與周圍的強國相比,國力相對較弱,但還是除“春秋五霸”之外較強大的國家。公元前637年,(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避難到曹,曹共公不以禮待。重耳歸國繼承王位後,於公元前632年興兵伐曹,俘虜了共公,重耳逼迫曹國將與宋國接壤的土地劃歸於宋,共公才被放回,三年後,重耳又逼迫共公割讓曹國與魯國接壤、濟水以西之地於魯。公元前575年,晉歷公又伐曹,俘虜曹成公。曹與宋為鄰,常互相為敵。曹國傳至第26君曹伯陽時,好田戈之事,公元前487年,宋景公乘機攻曹,將曹伯陽俘虜殺之,曹國亡。
曹國自叔振铎公元前1045年開國至公元前487年曹伯陽被殺共歷26王558年。
【曹國王陵】在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定陶至荷澤公路一公裡處,名仿山。仿山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東西二座山腹成。《定陶縣志》說:“仿山……層阜隆然,古曹國葬地,積壤之高,仿佛如山”。這裡埋葬著曹國26代君主及其家族。仿山東山阜高約12米,東西寬90米,南北長340米,是主峰。西山高約4米,東西寬50米,南北長140米。兩山之間是一寬50米的谷地。山體由墓葬封土層疊形成,數百年間的數百座墓葬逐漸堆積形成今天這樣龐大的規模,雖經後世破壞仍巍然聳立。到明代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的文獻仍稱:“崇三十丈延環百畝”。明清之際,在山顛平地修誅祠堂廟宇,立碑記事。先後建有山門、玉皇閣、百神閣、關帝廟、泰山奶奶廟、三皇廟、龍王廟、 人閣、包公廟、鼓樓、鐘樓、戲樓等,形成了一組龐大的古建誅群。近數十年來,山土、墓葬及古建誅多有破壞,以取土平田、取土燒磚破壞最為嚴重,山體已較古代大為縮小,漢墓磚塊甚至墓室暴露地面,比比皆是。近年來,有關部門已加強了規劃與保護,恢復了若干古建誅,山體東面因取土形成的窪地以積水成湖,辟為綠化帶。山門內正殿“西周故國”(祀曹開國君主)以修繕一新,記曹國歷史的若干碑石以重新豎立。曹國王陵之上還疊壓著後世(主要為漢代)的大量墓葬,也許是漢初各代梁王家族也葬在這裡。曹國王陵考古工作還沒啟動,地下文物遺存尚不清楚。
曹國 山東地區重要的周代姬姓宗國,共歷26王558年,按照西周禮制,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曹國國力應該不小,558年的傳乘其墓地,另人關注,特別奇怪的是,現在的"仿山"居然是墓地封土堆積而成,大家知道西周王陵是不封不樹的,後世如何知曉此墓地為曹國墓地?
上文中說大量的漢代墓地上疊其上,那麼我推測,漢墓應該先疊壓在東周(春秋,戰國)墓地之上! 東周中後段開始出現夯築封土,如此推測,此墓地地表下層應該為西周曹墓,估計深在底下,其上應該為帶有封土的東周墓地,在封土之上,或者封土上開挖,漢墓出現,仿山東山阜高約12米,東西寬90米,南北長340米,是主峰,按照此規模.長達340米,東西90,的范圍,其封土密集,埋藏墓地之密,堪稱兩周,戰漢罕有.
西周王墓本來就難以尋見,此現有的諸侯王墓,價值非凡,對西周考古稀有的資料,特別還是"曹姓祖墳"
(資料:周公廟)04年10月17日,“周公廟遺址”發掘典禮在陝西岐山縣周公廟遺址舉行,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西周時期有4條墓道的大墓進行發掘。周公廟遺址是迄今發現的西周最高等級墓葬群,目前已鑽探發現西周時期最高等級的墓葬22座,其中四墓道的墓葬10座,三墓道、兩墓道和單墓道墓葬各4座。此外還發現了一處墓葬逾百座的西周大型貴族墓葬群和兩處西周平民墓葬群。 新華社記者 馮國 攝
昨天,被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鄒衡先生稱之為“新中國最大考古發現”的陝西省岐山縣周公廟遺址,西周最高等級墓葬群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式開始。此次發掘,可能會在大墓中發現周王或周公。
中國考古史上等級最高
昨天,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第一座最高等級、被專家推測為周公或周王的第18號墓葬正式發掘,專家表示:如果被盜情況不嚴重,墓葬內將出土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這 些可能出現的文字足以改變目前人們了解到的周代歷史。
該墓葬位於陝西省岐山縣鳳凰山上。鳳凰山位於岐山縣城以北約7.5公裡處,其南麓坐落著一處著名的風景勝地——周公廟。周公廟是始建於唐代的周公旦的祭祀,該遺址即以此而得名。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的周公廟考古隊,自今年2月份以來,在周公廟遺址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查、大面積的鑽探和搶救性發掘,取得了重要的收獲,特別是今年5月份在山南麓的一條土梁上,經過鑽探確認了一處目前所知周代最高等級的墓地,鑽探出墓葬22座,其中四條墓道的10座,三條墓道、兩條墓道和一條墓道的各4座,另有陪葬坑14座,有些墓葬規模遠遠大於以往所知的西西周墓葬。)曹國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廟號 谥號 死因及陵址
姬振铎 武王之弟 1045—? 曹叔 山東定陶縣仿山
姬睥 振铎之子 太伯 山東定陶縣仿山
姬平 姬睥之子 仲君 山東定陶縣仿山
姬侯 姬平之子 宮伯 山東定陶縣仿山
姬雲 姬侯之子 ?—865 孝伯 山東定陶縣仿山
姬喜 姬雲之子 864—835 夷伯 山東定陶縣仿山
曹國世系表《春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廟號 谥號 死因及陵址
姬疆 姬喜之弟 834—826 幽伯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鮮 姬疆之弟 825—796 戴伯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雉 姬鮮之子 795—760 惠伯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石甫 姬雉之子 760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武 姬雉之子 759—757 穆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終生 姬武之子 756—702 桓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射姑 終生之子 701—671 莊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曹國世系表《戰國》(公元前)
陵名 帝王姓名 世 系 生卒年代 在位年代 廟號 谥號 死因及陵址
姬夷 射姑之子 670—662 厘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班 姬夷之子 661—653 昭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襄 姬班之子 652—618 共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壽 姬襄之子 617—595 文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廬 姬壽之子 594—578 宜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負刍 姬廬之弟 577—555 成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 負刍之子 554—528 武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須 姬 之子 527—524 平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午 姬須之子 523—516 悼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野 姬武之弟 514—510 襄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通 姬須之弟 509—506 隱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路 姬野之弟 505—502 靖公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
姬伯陽 姬路之子 501—487 山東省定陶縣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