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淺談《史記》中的園林文化

淺談《史記》中的園林文化

日期:2016/12/14 18:51: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史記》是一部總結中華三千多年古代文明的百科全書,除了囊括孔子所致力於的詩、書、禮、樂之外,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民族以及天文、地理、醫學、科技等。其中《史記》也記述了古代園林發生發展的歷史及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國古代的園林是為統治階級享受而建造起來的,絕大多數園林都設在城內或近郊,園內建有大量的離宮別館和亭台樓閣等建築。此外,為了滿足統治者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的要求,園內要開池堆山,創造出山水之美和林野之趣。雖然中國古代園林是專供統治者娛樂的,但卻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據司馬遷記載,中國獨特的園林藝術發端於商、周兩代,初步成熟於秦漢時代。這些傳統的園林藝術對當今園林的建設發展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通過對《史記》中關於園林記載的初步分析,園林大概分為先秦苑囿和秦漢園林。

    1先秦苑囿

    1.1沙丘苑:《史記》中記載的中國古代最早的園林。《史記•殷本紀》:帝纣王“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就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沙丘苑在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台,當建於殷纣王之前。殷纣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園內當建有不少離宮別館,並畜養著很多捕獲的野獸和飛鳥。

    1.2西周靈囿:始建於周文王時。《史記•周本紀》:西伯昌“作豐邑”。《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曰:“豐在京兆北戶縣東,有靈台。鎬在上林昆明北,有鎬池,去豐二十五裡。皆在長安南數十裡。”《史記•封禅書•索隱》說:“故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即立靈台,則亦有辟雍耳。”靈台、鎬池和壁雍是西周苑囿內的主要建築。《詩•大雅•靈台》以詩歌的形式描述了周文王創建苑囿的情景:“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王在靈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千牣魚躍。虛興維枞,贲鼓維镛。於論鼓鐘。於樂壁雍。”顯然這是一個有山有水有建築並飼養著鹿、白鶴和魚的園林。用以觀天象和游觀的“靈台”,是園中最重要的高台建築,唐初李泰《括地志》雲:“辟雍、靈沼,今悉無處,惟靈台孤立,高二丈,周回一百二十步也。”這是經過近兩千年風雨剝蝕後的規模,由此可以想象靈台建成之初當相當高大。

    1.3東周惠王之囿:《史記•周本紀》:“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史記•周本紀•集解》:“《左傳》曰大臣,蒍國也。”周惠王不顧君臣之義,強奪蒍國的園林為己有,所以引起了大夫的反叛。司馬遷的這段記載,從側面反映了苑囿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4衛國之囿:《史記•衛康叔世家》:衛獻公十三年(前534),獻公“射鴻於囿”。《史記•河渠書》:漢武帝時,用“下淇園元竹以為楗”。“下淇園”原來可能就是衛國的苑囿,園內有大片竹林,是春秋時期衛國統治者游玩、射獵之處。

    1.5齊國苑囿:位於齊都臨淄。《史記•齊太公世家》:齊頃公十一年(前588),“頃公弛苑囿,薄賦斂”。齊頃公開放的苑囿,當是齊國種植奇花異草和飼養珍禽異獸的禁園。

    1.6社圃:魯國園名。《史記•魯周公世家》:魯隱公十一年(前712),隱公“齊於社圃”。《史記•魯周公世家•集解》引杜預曰:“社圃,園名。”

    1.7魏國之囿:《史記•魏世家•索隱》:“囿即圃田,鄭薮,屬魏。徐廣雲一作‘城’,而《戰國策》作‘國中’。”《史記•魏世家•正義》引《括地志》雲:“圃田在鄭州管城縣東三裡。”《周禮》雲:“豫州薮曰圃田也。”魏國苑囿是一處天然湖泊,叫圃田,原屬鄭國。依湖泊而建的魏國苑囿內,林木茂盛,飼養著麋鹿等動物,戰國時期被秦國軍隊所毀。圃田苑在今河南鄭州市。

    1.8秦國苑囿: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雍都附近先後建造了三個規模宏大的苑囿,即弦圃、中囿、北園。弦圃,亦稱弦圃,又名弦圃薮。在今陝西隴縣天成鄉蒲峪河,秦都汧城西南。弦圃是周秦時期天下九大湖泊之一。《說文解字》:“九州之薮,揚州具區,豫州甫田,青州孟渚,兖州大野,雍州弦囿,幽州系養、冀州楊纡,並州昭余祁是也。”秦襄公都汧,把弦圃作為漁獵游樂之處。中囿的范圍大約包括今寶雞縣賈村鎮以北千河西岸和鳳翔縣長青鄉千河東岸一帶。其名見石鼓文《吳人》中的“中囿孔庶”。北園,在雍都南面(今鳳翔縣城南)的苑囿。《詩經•秦風•驷鐵》中有“游於北園,四馬既閒”的詩句,說明秦有苑囿叫北園。

    2秦漢園林

    秦漢時代,中國古代園林建築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造園藝術有了新的進步,當時創造的某些園林模式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我國古代園林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1上林苑:秦漢禁苑。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可見上林苑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據考證,上林苑草創於秦惠王時期,惠文王在上林苑中築阿城,昭王又在前代奠定的基礎上辟為王室苑囿。《史記•滑稽列傳》載:“始皇嘗議欲大苑囿,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雍在今陝西鳳翔南,陳倉在今寶雞市東。如此龐大的擴苑計劃,由於優旃的諷谏而辍止,但秦始皇卻在上林苑中大興土木。《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此時的上林苑鱗次栉比,富麗堂皇,別具一番景象。項羽西屠鹹陽,火燒秦宮室,上要苑也難免厄運。阿房宮及附屬建築毀於一旦。漢景帝時,經濟有所發展,即開始修繕擴大苑囿,在上林園養馬建廄。漢武帝時,由於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因此便於建元三年(前138)開始大肆擴充上林苑。上林苑的范圍達到“東南至藍田、宜春(在今西安東南曲江池偏南)、鼎湖(在今藍田縣焦岱鎮)、御宿(在今長安縣樊川西)、昆吾,傍南山而西,至長楊(在今周至縣臨川堡)、五柞,北繞黃山,歷渭水而東。周袤三百裡。”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所載的《上林賦》說,上林苑的規模巨大,“視之無端,察之無涯”。苑中的“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華榱璧珰,辇道麗屬,步榭周流,長途中宿”,華麗異常。苑內有山有水,在高山峻嶺之上,林木高大,郁郁蔥蔥;在丘陵平原之上,生長著優質樹木和奇花異草。在上林苑中的深淵巖谷和河流湖泊中,有多種多樣的飛禽走獸。司馬相如這些文學描述,不一定都是事實;但上林苑中種植著眾多的奇花異果,飼養著大量的珍禽異獸則是毫無疑義的。《史記•平准書》:“是時禁苑有白鹿”,武帝“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缋,為皮幣,直四十萬”。這說明上林苑中有很多白鹿,否則就不可能出現用白鹿皮造“皮幣”的現象。

    2.2宜春苑:秦代園林,當在今西安市東曲江池偏南一帶。《史記•秦始皇本紀》:“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過宜春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辭曰:登陂也之長阪兮,坌入曾宮之嵯峨。臨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參差。”《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索隱》:“隑即埼,謂曲岸頭也。張揖曰‘隑長也。苑中有曲江之象,中有長洲,又有宮閣路,謂之曲江,在杜陵西北五裡。’”由此可見宜春苑的范圍很大,內有錯落有致的宮殿,水流曲折的曲江池和長洲,遠處又有高低參差的南山,風景如畫。

    2.3蘭池:秦代又一重要的園林。《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括地志》雲:‘蘭池陂即古之蘭池,鹹陽縣界,《秦記》雲‘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為池,築為蓬、瀛,刻石為鯨,長二百丈’,逢盜之處也。”蘭池是一座以蘭池陂為主體的園林。池中築有蓬萊、瀛洲等神山,並有巨大的石刻鯨魚等景觀。蘭池毀於漢景帝六年(前151)。《史記•孝景本紀》:景帝六年,“伐馳道樹,殖蘭池”。“殖蘭池”,即填蘭池。蘭池苑的布局與蓬萊神話有關。《史記•封禅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阙。”蘭池正是在這種戰國以來的神仙說影響下修築的園池。它開創了人工堆山的記錄,而池中置山也成為後世園林布局的基本模式之一。

    2.4泰液池:西漢漢武帝時園林,在今西安西北漢建章宮北。《史記•孝武本紀》:太初元年(前104),建章宮“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從記載中可以得知,泰液池也是在神仙思想影響下所修建的皇帝“御園”。它位於建章宮北部,由海池、漸台、神山、石魚和石龜等組成。這種圍繞水體設計園林的構思,反映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眷戀。當然這種設計並不單純是一種情趣,沒有水無法很好生活,更無法灌溉園林,園林建築首先圍繞水而展開實在是十分合理的選擇。

    2.5虎圈:圈養禽獸的動物園。在今西安市西北。《史記•孝武本紀》:建章宮西側“數十裡虎圈”。《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陪同漢文帝“登虎圈。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十余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啬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從司馬遷的兩處記載可知,虎圈最遲在漢文帝時就存在了,並設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虎圈內的珍禽異獸種類很多,為了便於管理,當時建有禽獸的檔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