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武夷山下梅村

武夷山下梅村

日期:2016/12/14 18:48: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民俗表演

民俗表演

    下梅村,離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5公裡,南接武夷山度假區、屬武夷街道辦管轄。全村占地面積為220141平方米,村落建築面積為124802平方米。全村現有人口2000多人,有村民500多戶。全村目前僅有一所村級小學,醫療點4處。村民多為漢族,也有畲族。主要姓有:鄒、江、方、陳、林、張、李、吳、王、彭、孫、岳、衷、郎、袁、黃、趙、鄭、劉、周、祝、范等。該村除江姓自宋代入居外,明代隆慶年間各姓遷入較多,如孫姓等。清代鄒姓又從江西南豐遷入,民國初期浙江龍泉各姓大量遷入下梅,上個世紀60年代閩中南地區貫徹國家移民政策,福清、惠安等移民入遷下梅,上個世紀70、80年代四川人口大流通時,有不少四川藉人口遷居下梅,使下梅形成多籍貫、多姓氏、多方言、多習俗的一個人口密集型大村落。經過一代代人的聯姻磨合,村落語言、民風、習俗趨於一致。村民具有多重信仰,大都以信仰佛、道教為主,有不少村民信仰基督教。

    下梅村落生態環境好,具有獨特的風水意象。山護村落,水養邑人,山環水抱營造了一個封閉安寧型的村落。下梅歷史上除土地革命時期發生過幾起國共之間的戰火劫亂外,從沒遭遇過嚴重的戰爭外患,日寇戰機轟炸赤石、公館、城關、星村、五夫時,也不敢貿然闖入下梅上空。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擁戴社稷,守土勤耕,紳士、賢人注重村落禮教,辦學堂、私塾,修廟宇,捐公益。村民們恪守農事節氣,春種秋收。農閒之余,參加鄉村寺廟的迎神賽會。下梅歷史上曾展示了民風蔚然的好風尚。

安靜的古村

安靜的古村


    解放後,修建了赤(赤石)白(白水)公路,公路沿梅溪繞過下梅西南、西北面,從此結束了出行坐竹筏的歲月。以梅溪為主要交通運力的下梅水路,成了歷史的記錄。那種日出進百余張竹筏、商販們擁著河埠碼頭的繁榮場面,如今成了美好的回憶。過去熱鬧的河埠如今只是村婦們滌洗衣物的地方。如今,村民飲用水得到了改善,再不用飲溪流水,已引自來水入戶。公路交通、通訊設施已完善。村裡仍延續著五日一墟的農貿活動,凡逢農歷每月中的二、七五日,就是下梅的墟日。原墟場在當溪南北兩街,為優化旅游環境,趕墟現遷移至農貿市場。村民大都以農耕為主,兼茶果栽培和養殖。下梅山地資源豐富,林果業得到發展,茶葉栽培、食用菌種植、烤煙生產、家禽養殖日漸成為村民的主體經濟走向。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武夷山旅游業剛起步時,開發下梅村民俗旅游就得到村裡文化人的熱心關注,只是當時開發鄉村旅游市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才遲遲啟動。由於下梅村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1987年10月,來自14個國家的武夷山國際蘭亭學院30多位學員,在下梅鄒氏大夫第舉辦民俗旅游活動,成為下梅歷史上首次對外開放的一次重大活動,改寫了下梅自清代茶市蕭條以來二百多年的封閉歷史。從而讓古老沉寂的下梅得到國際友人、文化界、旅游界人士的關注,為下梅村的旅游開發奠定了基礎。

推薦閱讀:

武夷下梅村古民居

徽派建築之照壁

徽派建築之美人靠

徽派建築之格窗

 

寧靜的夜

寧靜的夜


    由於下梅人文景觀資源豐富,1992年7月,福建電視台《同安主簿》劇組在下梅拍攝以朱熹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同年秋,江蘇電視台在下梅拍攝電視連續劇《范仲淹》。下梅古民居首次作為外景在電視劇中得到宣傳。

    1998年11月,為申報福建歷史文化名村,下梅村首次進行大規模的村落環境整治,清洗磚雕門樓、收集牌匾文物、確定參觀景點戶、編寫下梅村文史資料、撰寫申報文本的工作全面展開,順利地迎接省文化廳、建設廳領導的觀光考察。

臨水民居

臨水民居


    1999年10月20日,中央電視台《天涯共此時?中國百家姓》攝制組一行到下梅村拍攝《下梅鄒姓》,於翌年3月在國際頻道播出。2000年6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成立“福建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領導小組。下梅鄒氏大夫第與余慶橋列入申報對象。2001年得到省政府批准,在鄒氏大夫第所在地立碑確認。2000年12月5日,《福建日報·鄉村發現周刊》專版刊登《武夷山下的“西遞村”——下梅》一文後,國內各旅游傳媒紛紛轉載此消息,各地旅行社組織了大量的游客來參觀下梅村。引起了中央電視台二套《為您服務》欄目的關注,2001年4月,該欄目攝制組到下梅村攝制介紹旅游觀光服務的內容。同時引起關注的媒體還有香港鳳凰衛視。2001年8月,香港鳳凰衛視副台長趙力群率領《尋找遠去家園》攝制組到下梅拍攝專題片,在港播出後,吸引了不少港澳游客來下梅游玩。2003年4月22日,中央電視台又派出七套《致富經》欄目組編導一行到下梅拍攝《閩北第一家:村民投資辦旅游》專題片。2004年3月,為全面對外宣傳武夷山,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專題攝制組到下梅村拍攝《古民居探密》、《武夷竹韻》等。2004年10月,福建電影制片廠在下梅拍攝電影《春天的熱土》場景。

    2004年,下梅村在獲得福建歷史文化名村的基礎上,著手申報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下梅人最難得的目標:2005年9月16日,經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的批准,下梅村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從此下梅有了一張通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推薦閱讀:

武夷下梅村古民居

徽派建築之照壁

徽派建築之美人靠

徽派建築之格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