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0:翠屏仙宮——高平市中坪村翠屏山二仙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0:翠屏仙宮——高平市中坪村翠屏山二仙

日期:2016/12/14 22:13: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 廟內為何有佛教用詞?● 兩通石碑竟然很相似?● 兩只唐石獅染著綠色? 

    在晉東南地區,祭祀“地方神”真澤二仙的廟宇不在少數,這些廟宇絕大多數以“二仙廟”為名。然而,在高平市北詩鎮中坪村翠屏山南麓有一座專門祭祀二仙的廟宇,卻名為“二仙宮”。它是晉城境內專為沖慧、沖淑二位真人修建的行宮。

    二仙宮地處高嶺,背靠青山,前鄰亘原,視野開闊,放眼望去,一覽無遺,不得不贊歎先人為二仙修建行宮選址上的虔誠。2006年,中坪二仙宮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月6日中午,記者由晉城市區前往距離50多公裡的高平市北詩鎮中坪村,探訪這座廟貌巍然的千年古建築。

    幽靜行宮

    中坪村地處高平市北詩鎮東北部。在村口兩位老者的幫助下,記者很快找到了看護二仙宮的秦振祥。65歲的秦振祥,以前擔任過村支書。從2004年開始,他與弟弟一起看護二仙宮。

    沿著一條水泥路,來到村北邊的二仙宮。二仙宮坐北朝南,南面視野開闊,東西北三面林蔭拱翠,令人產生清幽靜雅之感。山門建在七層砂石砌築的台基上,台基高約1米,兩側有東西翼樓。站在其下望去,面闊三間的山門高大雄渾,氣勢巍峨。山門入深四間,前一間設廊,上建倒坐戲台。

    山門前有砂巖石砌花欄圍牆,東西兩側尚存钏鼓樓、下廊院及石牌門等遺址。山門的構築工藝最為精致,上書“惠淑流芳”四字。檐下斗拱和柱頭雀替有木雕,上刻雲紋飛龍,其雕工之精細,讓人贊歎不已。

    東西翼樓明顯高於山門,面闊均為三間。“2012年8月,國家投資320多萬元,對二仙宮進行了修繕。”秦振祥從東翼樓掖門將記者帶入二仙宮院內。這時才發現,山門頂部前坡雖為歇山頂,可從院內看其倒坐的戲台頂部後坡,卻是懸山頂。

    二仙宮為單進院落,東西寬30米,南北長68米,占地2040平方米。整個建築沿中軸線布局嚴謹,形制規整。正殿為二仙殿,是金建元修之物。二仙殿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飾。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前對乳栿通檐用三柱。乳袱下設前廊,柱頭施五輔作雙昂斗拱,補間五輔作。廊檐置四根抹角方形石柱,側角收分明顯,能夠讓人感覺到宋金時期建築風格。其周檐施斗拱,飛檐層疊,頂復布瓦,金龍剪邊。殿頂前後四個挑角上,各掛四只風鈴。在寒冷的風中,風鈴丁零作響,頓添神秘色彩。

  金代神台

  “二仙神廟,其來遠矣。靈感唐昭宗之前,褒封以旌在廟,共曉聖母之靈應,而芳名以上徹於堂皇。”這是宮內一通刻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秋仲月望日”《重修二仙宮碑記》上的文字。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16年,死時年僅38歲。由此來看,二仙宮始建於唐昭宗時期。“創自唐昭宗天祐之末年也,其來遠矣……重修於元朝至元三年。”刻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重修二仙宮壁記》的這段文字,將二仙宮的創建時間具體到唐昭宗天祐年間。“天祐”為唐昭宗末期使用的年號,也就是904年-907年。這也說明,二仙宮距今已有1100多歷史了。“你來看看這個寶貝。”打開正殿門,秦振祥就迫不及待地將擺放在二仙神像前的一張木質供桌搬到旁邊。

    原來,罩在神龛內的二仙神像之下,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用青石雕刻須彌座式神台。神台高約0.8米,座面呈正方形,面長約3米。神台束腰處鑲有數十余幅精美石雕,中間砌有一塊刻有文字的石碑,兩邊是布滿牡丹、荷花、蓮瓣及飛龍的石雕圖案,刀工娴熟,技法精湛,讓人驚歎不已。

    秦振祥所說的“寶貝”,就是鑲嵌在神台上的石碑。碑上有題記:“翠屏一景,水清山秀。中建真人行宮,乃時祈祭之所。原夫真人顯聖跡於秦關,施德澤於黎庶。今者宮室既備,藻飾鸠全。奈何基址已壞,柱礎難存,真人無可安坐。今有本地維納謹發虔誠,各捨己財,仍招良匠,遂甃基地,繼功於後。歲易年遷,恐不知其首,故記之耳,直書年日而已。”時間為“金大定十二年九月(1172年)”,最後落款為“維納靳琪等”。“維那”系梵漢兼舉之詞,又作都維那,舊稱悅眾、寺護,為寺中統理僧眾雜事之職僧。作為祭祀“地方神”的神廟,二仙宮並非佛教寺廟,何來“維那”?

    不過,從這塊石碑上的文字來看,創建於唐代的二仙宮,曾在金大定年間重建,後經元明清歷代增建和修繕,其中尤其以元代至元年間重修規模最大。而原汁原味的金代建築二仙宮卻完好無損地保留至今。

  碑刻眾多

    與其他二仙廟不同,二仙宮的石刻碑記較多。除金代青石題記及明代的《重修二仙宮碑記》《重修二仙宮壁記》外,二仙宮內現存石碑牆碑20余通。

    從現存的碑刻來看,除金代題記碑外,最早的石碑為立於“元至元五年(1339年)仲冬十一月”的《大元國澤州高平縣舉義鄉話壁村翠屏山重修真澤行宮之記》,詳細記載了“二仙”的傳說及重修二仙宮的過程。明代碑碣最多,共計12通,橫跨萬歷、天啟、崇祯各個時期。這些碑文清晰地告訴後人二仙宮所經歷的歷史。從這些碑文可看出,同治二年至十二年(1863年-1873年),是清時最後一次維修二仙宮。

    在20多通石碑中,同治年間立的2通龜馱大石碑最為引人注目。兩通石碑立於正殿外東西兩側,為二仙宮最具有工藝珍品價值石碑。兩通石碑高相差無幾,均為石灰巖石。立於殿西的《重修靈贶宮碑記》高3.36米,寬0.68米,厚0.25米。而立於殿東的《重修二仙廟碑記》,寬度、厚度與其相同,只是“個頭兒”略高,為3.46米。如果算上1米高的方形碑首,兩座石碑的高度分別為4.36米、4.46米。類似的高大石碑,在其他廟宇中較為少見。

    東西兩碑碑首均為方形,上刻高浮雕雙龍,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其間分別刻有“靈贶王”“真澤聖”字樣。碑首背面都刻有字,東碑為“萬善同歸”,西碑為“福緣善慶”。“靈贶王”就是後羿。

    兩碑均為清同治十二年九月立石,只是碑首、碑身雕刻的圖案有所不同。西碑碑首底邊為老子訓教圖、書畫圖和幾何圖案。碑身周邊為游龍祥雲圖、四季花卉和幾何圖紋。而東碑碑首邊除老子訓教圖、幾何圖紋外,還有琴棋書畫。碑身周邊圖案與西碑無異。兩通石碑線條流暢、精細,碑背面均刻著昔日各村、社、字號、個人捐來的銀兩花名。從雕刻工藝來看,完全出自同一匠人之手。

    秦振祥說,高平的靈贶王廟就坐落在翠屏山之巅。上世紀五十年代,該廟被毀,現僅存殿宇基石等遺址。後來,為保護《重修靈贶宮碑記》,村裡人就將這塊石碑移到了二仙宮保存。

    雖然兩通石碑分屬兩座神廟,如今放置一處,卻反倒成為二仙宮一景。

  集資修繕

    中坪村有100多戶300多口人,與南村等6村相鄰。從歷史上看,二仙宮就是周邊6村莊的祭祀重地。歷史上的每次增建或修繕,都是6個村的村民捐款出力。“二仙文化”在晉東南具有廣泛的信眾,中坪村村民也不例外。在當地流傳著美麗的民間故事,可以印證人們濃厚的“二仙情結”。

    秦振祥說,翠屏山南麓的山上有處大石窩,四周石塊高大陡峭,名叫石蛇壑。相傳,古時有條大蛇盤踞在石窩內,常常傷害人畜,附近村民人心惶惶。百姓的遭遇被沖淑、沖惠得知,二仙深恨龍蛇殘暴,決心為民除害。一天,正當龍蛇展身挺腰准備襲擊村民時,二仙突至,施展神術,將龍蛇斷為三截:頭部甩到陵川縣的龍王頭村;身部飛到陵川縣的申(身)莊村;尾部落到高平北詩鎮的龍尾村。

    為感謝二仙除害,村民就將石蛇壑北邊取名二仙嶺,並在嶺上修二仙宮。自古以來,北詩鎮下轄的南村、中坪、化壁、長畛、東嶺、南村共六村村民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七月初七,都會攜帶供品前往祀之,以表示對二仙的敬意。

    在二仙宮正殿東西兩端,各有精雕細刻的石獅一只,東邊公獅一只腳踩繡球;西邊母獅腳踩小獅。秦振祥說,有人推測,這對石獅雕刻於唐代。

    眼前這對石獅為砂石巖,讓人疑惑的是,獅身竟然被染成綠色,打卷兒的發髻也成為深綠色,與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有幾分相似。站在遠處觀瞧,好像是一對“琉璃獅”。

    記者的疑惑,勾起了秦振翔的回憶:“二仙宮曾一度蒿草叢生,能保存到今天,全憑了村裡一群‘護寶人’。”上世紀80年代,二仙宮經歷“文革”毀壞,幾近坍塌。1993年春節剛過,當地40多位老人自發組成“翠屏山真澤二仙宮維修募捐委員會”,跑遍周圍鄉村,籌集資金20萬元。從1993年到2001年,老人們收集二仙宮原有的舊磚舊瓦舊文物1000余件,栽植樹木2000余株,靠募捐來的錢款,對二仙宮正殿、偏殿等47間房屋進行修繕,使歷史遺跡得到恢復。“當年之舉,沒有專業人士指導,都是自發而為。”秦振翔說,老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將那對石獅用各種顏色的塗料進行了彩繪。“由於沒有修舊如舊,後來文物部門在對老人們的義舉表示贊賞的同時,還對此提出善意的提醒。”

    當年維修二仙宮的40多位老人,如今都已去世,“不過,當地老百姓集資20多萬重修廟宇的義舉,村民們永遠不會忘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