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當又稱“瓦頭”,因其所處的位置和作用而得名。“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於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對建築藝術欣賞要求的提高,有一個低級到高級、粗糙到精致、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歷代瓦當以精美紋飾、瑰麗圖案和灑脫文字綜合而成的文物價值世所珍視。2005年,連戰首次回到兒時的故鄉西安,市政府以“國禮”規格贈以漢“長生無極”瓦當。
瓦當的藝術價值在於瓦當紋樣題材,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特點。就紋飾區分,瓦當可以分文字瓦當、圖案紋瓦當和圖像紋瓦當三類。秦以圖案瓦當居多,紋飾取材廣泛,涉及山巒峰嶂、禽鳥鹿獾、魚龜草蟲等。飛禽類有鳳紋、飛鴻紋;走獸類有鹿紋、虎雁紋、斗獸紋、雙獾紋、四獸紋、夔紋、豹紋;昆蟲類有蟬紋、蝴蝶紋;植物類有葵紋、燕樹紋、蔓草紋、樹紋等。動物形體基本為粗輪廓的單耳雙腿側面像,造型自由奔放,構思巧妙,簡明生動,各成系列,寓意深刻,比如夔紋,是商周青銅紋飾中的一種,夔乃傳說中的獨角獸,為青銅文化移植在瓦當上的傑作。漢代主要是文字瓦,有字者為貴,無字者不為學人所重,依文字內容可分為宮苑、官署、祠墓、宅捨、吉語、紀事等幾類。字數從1字至12字不等,以4字者為最常見,11字者少見。直徑多在15~18.5厘米之間,小的直徑有13厘米,大的可達22厘米。秦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顯現出“大一統”的格局氣象。收藏界素有“秦磚漢瓦”之說,其實瓦當種類駁雜繁多,遠不止這些。兩漢之間新莽時期最具特色的有四神(靈)瓦當。偏於一隅,最具地方地域特色的莫過於齊瓦當。齊文化源遠流長、神秘詭異,紋樣題材豐富,自成體系,著名者有樹木雙蜥紋半瓦、樹木雙馬紋半瓦和樹木雙鹿紋半瓦等。
瓦當因埋藏地下,表面有堅固的附著物,甚至把整個瓦當都包裹住了,清理時要特別小心,不能損傷瓦面。這些表面形成的土銹(俗稱包漿)顯露著樸拙渾茫之美,體現歷史的光輝,可與青銅器之銅銹以及玉器之血沁相媲美。保管要十分細心,不要輕易挪動。除了減少碰撞摩挲之外,尤其不要隨意大量制作拓片。無論是擦拓還是拍拓,都不能太泛,尤其是那些孤品或珍品。瓦當為泥質,不比金石玉器質地堅硬細膩不易損,且拓後能清洗。瓦當易吸水,導致包漿脫落,一旦失去這層珍貴“外衣”,裸露新茬,便索然無味。再者而言,宣紙易滲漏,不斷錘拓拓會使瓦當出現“包公臉”或“關公臉”。所以還是以少拓為好,拓工亦要為高手。南方收藏瓦當要注意防潮,受潮後會出現許多霉點,使瓦當表明因腐蝕變色,影響品相,使文物受損。古人沒有攝影技術,只能憑借拓片借以欣賞和流傳。拓片雖不能全部再現瓦當紋飾的精妙魅力,但可以把握總體風韻,無論黑墨還是朱紅,皆別有一番古樸意境,還可以寫上一些相關文字題跋。如今照像技術普及,可以代替拓片某些方面的功能,減少損耗,但照片不能完全取而代之。拓片一直為藏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