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走出歷史深處的漈下村

走出歷史深處的漈下村

日期:2016/12/14 18:39: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漈下村的水車和風雨廊屋橋

    從屏南縣城驅車10多分鐘,就到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甘棠鄉漈下村。這個海拔802米的古村落四面環山,村居依山沿溪構築,前有雙溪夾流,後有層巒疊嶂,恰似飛鳳落洋。這裡孕育出清代戍台名將甘國寶、武舉人甘攀龍等歷史名人。

    根據當地甘氏族譜記載,漈下村的開發歷史,至遲不會晚於明朝初年。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甘氏遷入漈下,開始介入村落的各項建設活動中。駐村干部周盛鋒天天泡在漈下村,說起古村的歷史變遷,他頭頭是道:“漈下村的文物古跡以地面古建築為主,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以及大量的城樓街巷、橋梁路亭、宮廟建築、宗祠建築、民居建築、古遺址、古墓葬、古碑刻等鄉土古建築。”

    古色古香的寺樓橋亭

    沿著鵝卵石鋪就的村道走進漈下,一種歷史的厚重與神秘感撲面而來。

    首先映入眼簾的聚寶橋和飛來廟,這一橋一廟緊密相連,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聚寶橋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重建。橋底兩端各有一排原木構成八字撐,是縣裡唯一的一座八字撐木構廊橋,橋下流水潺潺,不時“魚翔淺底”;飛來廟始建於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修。這裡是清代文人墨客作畫的地方,廟的前廊及大殿神龛兩側、牆壁上留存有大量的古壁畫與楹聯。

    說起村中的古廊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花橋不得不提。這裡是進村要道,橋內二排靠背座椅,前不久還裝了電視,幾位老人正在悠閒地拉家常。

 

    如果你南向進出村子,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修的峙國亭是必經之路亭。亭子正方形,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三間,內外各處梁枋,保留下來大量的人物故事彩畫,動作各異、栩栩如生,線條流暢、色彩鮮麗,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清代彩畫題材庫。

    村裡的城門樓在發展過程中大多被拆,坐落於村中心的明代古城樓是現存較好的一處。它始建於明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現存城門樓應為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重建,臨溪與花橋相倚,高7.07米、面寬7.85米、進深7.42米,

    為雙層建築,下層磚石結構、上層為木結構城,樓頂飛檐翹角,氣勢恢宏,城門條石弧拱,上書“漈水安瀾”四個大字。甘國寶祭祖時旗桿就挺立在城門樓前。

    古民居訴說三段歷史

    漈下村現存有96幢保存較好的古民居。這些建築同屬閩東北山地型建築風格,融合了徽派建築風格與江南水鄉臨水而居的情調。走在黃昏的漈下,炊煙袅袅,溪邊楊柳依依,黃牆黑瓦的建築風姿綽約。

    明代漈下村周邊築有完整的城牆,為卵石砌築,高大堅固。進入清代,甘姓成為村裡唯一的大族,經濟持續發展,人口迅速增加,甘氏先人在漈下古城之外,興建起大量的建築。清末築起的圍牆將全部建築包容在內,整體酷似魚形,北狹南寬。

    從村落格局看,清中期以前的建築主要集中在明代老城即曰字路范圍內,清末及民國建築則散居於古村的外圍。這些古民居與公共建築群一起,較為清晰地折射出漈下古村明中期格局形成、清早中期迅速發展、清同治年間達到鼎盛的歷史進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