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施州古城:亟待開發的恩施古文化中心

施州古城:亟待開發的恩施古文化中心

日期:2016/12/14 9:45: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因為有一座老城,恩施在1991年7月就被列為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恩施市六角亭的施州古城,從政治和文化意義上講,是恩施古文化路線和古城鎮的中心,恩施州“一個中心、兩條走廊”旅游發展思路和恩施市“一個中心、八條生態文化走廊”仙居恩施建設規劃,都以“恩施城”為中心,而“施州古城”是這個“中心”的核心和心髒。
    長期以來,國內外專家教授考察施州古城後,都鐘愛有加,大為贊賞,曾有很多本地文化工作者為古城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而積極呼吁,但至今其價值和品牌還未得到廣泛認知。不過,正如一些有識之士所說,如果現在還停留在為古城現狀擔憂或呼吁保護利用的階段,已經沒有多少實際意義,還不如為古城的實際開發利用提出實際的建議和意見。
    現存尚算完好的武聖宮
    文昌祠一角
    古城裡的特色商鋪
    老城南門城門洞
    古老的青石板路
    恩施古文化中心
    建設施州古城,首先要明確古城的范圍。古城位於今恩施市六角亭街道辦事處轄老城區,由解放路、城鄉街、勝利街社區和書院社區的一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6平方公裡,總人口約2萬余人。
    經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本地文化工作者的長期考察研究,關於施州古城的著作不計其數,諸如《施州考古錄》、《施州考古錄校注》、《施州古城詩話》、《施州古城》等,大家公認的古城范圍,東至黃石大橋(東門)西端、西至葉挺路(含葉挺將軍囚居舊址)、南至南門大橋、北至掛榜巖。這一區域是恩施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是恩施古文化路線和古城鎮的中心。
    施州古城依山傍水,山環水抱,古有“諸水環流,形若樓船”、“城為舟形”的美稱。東臨清江,西臨麒麟溪,南臨高橋河、巴公溪,以城牆圍城,以河溪為護城河,東、北城門外有清江渡口,西、南城門外有石板路和小街、小橋連接,城內有象牙山、鳌脊山、回龍山、成山等,城外有五峰山、客星山、巴公山群山圍繞,山巒逶迤。
    施州古城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成為一個居民點,相傳古有施氏(《路史》記),三國時建沙渠縣,東晉末桓元子誕築城臨施水(清江),即施王屯地,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平其地置施州,至明時,置施州衛,清設施南府。民國初,廢府存縣,先後設荊南道、施鶴道、鄂西行政區、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第七區。1949年11月,恩施縣人民政府成立,施州古城先後為城鄉區、城關鎮、六角亭街道辦事處,設有勝利街(原二街)、小十街(原三街)、解放路(原四街)、和平街(原五街)、城鄉街(原六街)五個居民委員會。2001年12月,合並為勝利街、解放路、城鄉街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古城豐富的文化資源
    施州古城文化資源豐富,大致可概括為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古城池文化、移民文化等。
    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施州古城有國家、省、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登記在冊有重要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28處。施州城牆舊址、文昌祠、武聖宮、白衣庵……遺址遺跡多不勝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國家、省、州級名錄13種,市級名錄更是達到33種。恩施揚琴、土家女兒會、耍耍、社節……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勝枚舉。
    在古城的周邊,恩施城區、城市規劃區內也有很多文物古跡,諸如柳州城遺址、何功偉烈士就義舊址、龍洞國民黨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官邸舊址等,共有16處。
    古城曾有“24宮”、“48廟”及“二祠十宮十八廟”之說,宮祠廟觀數之不盡。據考證,所謂“48廟”,包含有一觀一寺一庵八祠十宮十三廟十四土地坊。
    由此可見古城的文化價值之高,而且就某些方面來說,古城的文化價值還有幾個方面的特殊意義。
    古施州是鄂西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隸屬於夔州路、四川行省和湖廣都司,是歷代朝廷治理鄂西民族地區的重鎮,與川、黔、湘邊構成管理武陵地區的拱衛之勢,更是管理恩施土家族地區的前哨陣地,先後設立州、衛、府、道等機構。從這個層面上說,古城是鄂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見證。
    施州城址保存有宋朝土城遺址和明朝施州衛城、清朝施南府城城牆建築及遺跡、南宋抗元蒙軍隊的軍寨遺址;宋時種植西瓜、栽養瓜果、種桑等農事記載碑刻;元、明施南諸土司文化等。可見,施州城址是展現唐宋至明清時期歷史的教科書。
    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施州城牆舊址更是山區城牆建築的標本。古城依山而建,挖成陡坎狀,外側加壘石塊,外看城牆高壘,城牆上為人行巷道,城外以江河、溪溝為護城河,城門無甕城,四門不對稱,城內街巷縱多而短、橫少而長,在湖北省有獨樹一幟的特色。
    施州城址占地面積大,是恩施州文物景區的文化核心。特別是由恩施老城和椅子山古宋城聯為一體,有文化連續性緊密、歷史脈絡清晰、文獻資料翔實等特點,具有無限廣闊的開發前景。
    古城文化資源之豐富、文化價值之高決定了古城廣闊的開發前景。雖然古城文化資源的保護還存在很多問題,但仍然不能掩蓋其無限廣闊的開發前景。
    古城廣闊的開發前景
    施州古城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古城,這可謂是古城開發的文化定位。施州是武陵地區唯一深入民族地區腹地的“州”級行政區,從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施州建制開始,至唐、宋、元、明、清各朝,這裡都是封建朝廷管理湖北西南少數民族的重鎮,也是中央朝廷鎮撫湘鄂川黔邊民族地區的重要支點,現為恩施州首府駐地。其城市發展歷程具有深厚的歷史地理、人類文化學和民族發展意義,其政治管理制度的變革見證了鄂西南地區民族關系的變遷與發展。
    在開發中,完全可以將各個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成為獨立而統一的文化旅游景點景區。像文昌祠景區可以建設成包括文昌祠、城隍廟、魁星樓、西陵宮、昭忠祠、巧聖宮,巴宮祠、陳孝子祠在內的集古建築、道教文化、老城文化為一體的中心景區。還有武聖宮、問月亭、施州古城牆、施南府署舊址等,都可以打造不同類型的文化旅游景區。
    對街巷、民居進行保護。和平街、西後街、城鄉街、學田巷等都已是命名掛牌的歷史文化規劃保護街區街巷,可進一步加強對其中的階梯道路、地形地貌和民居進行保護。另外,還有很多沒有掛牌命名的街巷,諸如三義宮巷、薛家巷、沙井巷、井灣巷、玄妙宮巷等,其中有一些名人故居、古祠堂、古井、特色民居等,也需要進行保護,至少也要阻止這些特色文化資源衰頹的趨勢。
    對名人故居進行維修開放。古城裡有很多名人故居,諸如饒應祺故居、樊增祥故居、詹邈故居、張遠北故居、陳連升居住舊址、董必武居住舊址、章太炎居住舊址等,其中有抗戰遺址,也有古民居,維修後可以開放給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可作為教育基地,亦可是文化旅游景點。
    對山水風貌進行創新開發。古城有著優美的自然山水風光,曾有很多山、峰、嶺都是古文化名人到過的地方,有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像掛榜巖、碧波峰、摩天嶺、象牙山、鳌脊山等,這些可以一起開發為城中山脈公園,對山體進行綠化和環境整治,增加夜景燈光,建休閒文化長廊、州城丹霞地貌地質公園。城南武聖宮前有清江、高橋河、巴公溪、麒麟溪四水相匯,自古就是城南一景,可結合大沙壩、巴公墓、巴公溪、巴公山、巴公橋,進行整體規劃保護。另外,還可將蠻王寨和女兒寨是具有土家傳統文化的山水合一的人文景觀,可以將其建設成為城西一個富有濃郁民族文化的文化公園。
    古城中,還有很多人文景觀和文化遺產,都可以通過整體規劃來達到景觀重現和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目的。
    在對古城各個項目進行開發保護的同時,還可配套建設一些文化廣場,對城內交通加以改善,輔之以商業開發、開展主題文化活動等,前景可期。
    雖然“施州古城”的價值和品牌還沒有得到廣泛認知,保護利用還處於艱難抉擇中,但眾多有識之士的努力還是沒有白費。2010年至2011年,恩施市政府組織完成了《六角亭老城區控制性建設規劃》,目前正在編制《一江三山保護規劃》(鳳凰山、摩天嶺、五峰山、清江),正在申請編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施州城址保護規劃》、《南門城樓搶救保護規劃》已在評審報批之中,而且恩施市政府已啟動《恩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歷史文化名城將名符其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