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遼代古村孫河

遼代古村孫河

日期:2016/12/16 19:15:5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孫河村於遼代建村,初名孫堠屯,“堠”為瞭望敵情的“土堡”,故名。古籍也有孫侯屯、孫侯店等稱謂。清末改稱孫河村,改稱的原因是該村位於溫榆河邊,溫榆河古稱濕余水,途經此界段稱孫堠河,村名即隨河簡稱現名。古時,孫河地處交通要沖,從京師出東直門有條“御道”,赴順義、密雲至熱河,都要經過孫河。孫河村是溫榆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村民有專職橋戶,平時負責橋的維護,在豐水季節則負責行人、車輛的擺渡,朝廷給以俸銀。新中國成立後,孫河橋已近殘破,隨著人員、車流量逐日增大,舊橋已不堪重負,釀成一個交通堵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政府撥專款重建孫河橋,使之成為京北第一大橋。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京北順義、平谷、懷柔、密雲各縣及河北承德、壩上等地的旅游開發,穿梭於孫河大橋的車輛驟增,近年政府再次撥款加寬了橋面。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京承高速公路的開通,大大緩解了京順路、孫河橋的壓力。

孫河村城內古跡頗多,比較著名的有望京館、崇興庵、鄂海墓、自來水廠等。望京館在村西南,史籍中多有記載,它的最早出現可至近千年前的遼代。其功能相當於驿館、驿站,是“南北使臣宿息飲餞之所”(《日下舊聞考》)。後來還形成獨立於孫河村的大、小望京村,近年則取望京名開發了著名的望京小區。崇光庵(俗稱尼姑庵)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香火極旺。解放後,庵內正殿、禅房先後被改建為孫河中心小學和孫河中學西校,該庵最後一位尼姑被安置在庵外兩間房內生活,直到1960年仙逝。崇光庵遺址尚存,並被列入區級文保單位。上世紀60年代,在距現存石碑幾十米處,一農戶在挖菜窖時挖到一塊大青磚,繼而發現一座頗具規模的古墓,墓室裡存滿積水。經有關部門考證,該墓主人為清朝官至湖廣、川陝總督的鄂海,墓丘現已無存。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在東直門及孫河籌建“官督商辦”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10年開始供水。該公司以溫榆河為水源,日供水量3300立方米。1945年孫河水廠被毀,剩下東直門香河園水廠勉強維護營運,供應使用自來水人口不足當時城區總人口的30%,多數人仍依靠壓水機、土井或水車送水。

據出生於孫河村並在那裡生活了近20個年頭、現供職於《朝陽報》的老編輯張禮先生講,他兒時經常和小伙伴在那兩座龐大的玉石碑上玩耍,“文革”時期,其中一座被毀,光砸就花費了好幾天,可見其碑之結實程度。另一座被埋,終於在如今修地鐵時重見天日。據張先生講,村裡還有過一座高達幾十米的鐵架子塔,上世紀50年代尚存,但建於何時,做何用途,不詳,估計也是為登高瞭望,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孫河地理位置的重要。
前不久,朝陽區孫河鄉孫河村京順路北側地鐵15號線施工處,挖出一塊漢白玉碑和一尊赑屃(龜形碑座)。該碑曾是孫河地區的標識物,基本保存完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