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門,初稱落門聚,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聚”,其名最晚也在先秦時期。顏師古曰:“《續漢書·郡國志》雲有缇群山,落門聚。”《後漢書·隗囂傳》雲:“落門,聚名也,有落門谷水,在今秦州伏羌縣西”。《後漢書·地理志冀條》:“有雒門聚,來歙破隗囂處。”落門西漢以來稱落門聚,直至明代稱“樂善鎮”,民國設洛門鎮,沿用至今。《水經注》載:“渭水又東,有落門西山東流,三谷水注之,三川統一,東北流,注於渭水。”落門聚位於渭河與南河交匯處,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旱坪、西旱坪遺址發掘墓葬及出土文物標本可知,落門聚在七千多年前就有古人類生存活動。其文化延續時間長,有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存,以及大量的戰國、漢代直至宋元明清的墓葬,可見落門聚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生產活動之地。
落門自古為軍事戰略要沖,兵家必爭之地,是東進西出、南通北達的要塞。《武山縣志》載:建武三年(27年),隗囂在落門聚西旱坪築避暑城(又名平定府)。建武九年(33年)正月,劉秀令征西大將軍馮異行天水太守事。期間,馮異敗隗純聯軍,圍攻落門。囂子隗純與大將王元駐扎落門,憑險據守,漢軍久攻不克。同年春,隗囂憂憤而死。王元、周宗等立隗囂少子隗純為王。這年秋天,光武帝又派來歙率馮異、馬援等五將討伐隗純。建武十年冬十月,漢中郎將來歙率耿弁、蓋延、岑彭、馬武等將再攻落門,大破隗純,守將周宗、行巡與隗純開門出降,王元帶殘部逃奔蜀中,從此隴右平定。劉秀在岑彭攻打西城期間,曾寫信給岑彭等人說:西城、上邽兩城如能攻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公孫述。人若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後漢書·岑彭傳》)此即“得隴望蜀”的典故。
三國姜維伐魏,相傳曾在此扎營結寨,今洛門鎮東南面的演武城遺址,民間仍稱姜家營。《武山縣志》載:“魏青龍五年,蜀漢建興十五年(237年),姜維出師伐魏,取天水後,進軍落門,被魏軍打敗,退歸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