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建築多數被“占” 頤和園打算說“不”

古建築多數被“占” 頤和園打算說“不”

日期:2016/12/14 20:23: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據北京媒體報道,由於歷史遺留問題,頤和園被外單位占用古建築多達19處,占到頤和園總面積的近8%。北宮門等8個門區也被占用,嚴重影響頤和園歷史格局的完整性和景觀的原真性。頤和園計劃逐步回收這些地塊,將公交場站遷出門區,復建古代門區原有的值房,部分恢復歷史原貌。昨天本報記者就此采訪頤和園方面時,有關負責人稱,北京媒體的報道“有一定出入”,但又表示,收回被占用的古建築、恢復頤和園的歷史格局的確是他們計劃要做的事情。

計劃恢復歷史格局

頤和園有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 說,對這件事情他們不想炒作,北京媒體提及的遷出公交車站及恢復門區值房只是頤和園做出的文保規劃,目前正在請有關部門審定,“這份內參離付諸實施還很遠,而且很多單位對文物建築說不上‘占用’,有一些是正規的‘使用’。”“收回這些被占用的園景,不是頤和園,甚至不是公園管理中心一家的事,需要相關各單位的共同配合。”但無論如何,頤和園管理處能夠就19處園景的回收做出調研報告,並制定“將頤和園的保護和利用納入法制軌道”“逐步恢復頤和園完整的歷史格局”這樣的計劃,已經是對人們“習以為常”的古建築不當占用或使用說了聲“不”。

騰退工作說易行難

事實上,這是全國諸多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北京市政協調研報告指出,全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00余處,其中中央單位等占用90處,市、區等其他部門占用上百處,對外開放的僅為約40%。一些被占用的文物建築長期得不到修繕,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雖然本世紀以來,歷史古城的保護和開發被納入各城市建設規劃,留住城市的歷史文脈漸成共識,但實際的騰挪工作卻曲折而艱辛。去年,被占用60年後,我國唯一的明清皇家道觀——大高玄殿回歸故宮博物院。在此之前另一個成功案例是花28年才完成騰退的恭王府。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表示,現有法律沒有明確對占用文物騰退或整治的要求,造成騰退依據不足,無法辦理正式的拆遷手續。同時,騰退面臨經費不足問題。他說,部分文保單位的騰退經費都在數十億元,而文物修繕的專項經費不能用於騰退。這樣就造成了工作上的難度。

後續開發須費思量

目前北京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內及周邊仍有居民4155戶。有人認為,要騰退這些居民,大概還需要100億元資金。到底是政府還是市場來解決這個問題,有業內專家建議,對於那些不是特別重要的古建,可以與企業聯合,由企業出資。騰退後,相關的古建管理單位獲得該地方的產權,而出資企業可通過協商獲得一定的租賃權,進行一些商業經營活動。

這不禁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上海給外灘重新定位,啟動了外灘一帶大樓置換工程。1995年7月1日零時,上海市委、市政府從外灘遷出,緊接著上海市航天局等其他行政機構也陸續搬離。隨後,國內外金融機構、世界名牌旗艦店、高端會所、畫廊、咖啡館等紛紛入駐。在文物管理部門的指導監督下,新住客投入大量資金,甚至請來歐洲古建專家團隊,對這些歷史建築進行了修繕,不僅使之恢復了原有風采,而且使外灘這個上海標志性的歷史街區煥發了新的生機。

誠然,全國大多數古建築與外灘不同。外灘建築大樓原先就是為商業用途設計的,而京城的太廟、王府、頤和園等承載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如何在後續開發過程中避免出現類似晉翼會館被粗暴“裝修”的鬧劇,需要文物管理部門深思。但至少,從頤和園收回被占用園景的努力,人們看到了希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