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記者從天津市文保部門獲悉,剛剛通過驗收的天津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天津市境內古建築達164處,包括久負盛名的薊縣獨樂寺、白塔寺、魯班廟,南開區李純祠堂、天後宮、文廟、玉皇閣,西青區楊柳青的石家大院等。
據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生導師張威副教授介紹,天津古建築一般指木結構建築,呈現兩個區域文化交融的特點。天津歷史文化悠久,古建築眾多,由於地處九河下梢,四方雜處,其建築也融合了多種風格特點。例如,本市薊縣、武清區,古代隸屬北京,其古建築特點呈現明顯的北京文化特色,古建築通常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座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而市內南開區、紅橋區的一些古代建築則依海河走向而建、因地制宜,呈現天津衛因河而興、因河而動的特點。
此次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本市驗收核定,確定本市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82處,包括古遺址745處、古墓葬157處、古建築164處、石窟寺及石刻2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975處、其他18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153處、復查不可移動文物929處。新發現的許多文物點填補了本市文物的時代或類別空白,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意義。其中,古建築具備“建築物、構築物主體存在”、“建築本體重修,但原有風格或形制基本保留”、“建築整體遷移,在新遷址占有獨立地域范圍”三個條件之一的,即可認定為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