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城遺址
日期:2016/12/14 18:50:30   編輯:古代建築史圖為子城遺址 (上世紀20年代的皇廢基)
子城的范圍大致南至十梓街,北至干將東路,東至公園路,西至錦帆路。原先四周環河,北面河道旱湮,遺址在今干將東路南側,與俗稱干將河的第二橫河平行;東西兩面河道已於20年代填築為公園路和錦帆路;南面河道在今十梓街南側,本屬第三橫河,填沒於50年代。
子城自春秋至元末始終作為行政中心而存在,歷為吳國、會稽郡、吳郡、吳州、蘇州、中吳府等治所。其後,子城幾經興廢,幾度毀修,其主要建築有府院、廳司、兵營、校場、住宅、園林、庫房、廟宇等。在布局上,主要建築都在"平江府"正門谯樓至齊雲樓的一條偏東的中軸線上,自外及內依次排列,其余建築則分布於其左右。到了元末,張士誠先後將子城作為太尉府和吳王府,歷時十年。兵敗之際,張士誠妻妾登齊雲樓,命人縱火自殉,將王府宮殿連同唐宋吳中勝跡齊雲樓付之一炬,子城留下一片廢墟。至此,明清兩朝直至民國初年,子城遺址廢棄達五個半世紀之久,成為蘇州城中一片淒涼敗落的荒地,這片遺址自明至清初被稱作王府基,清末稱王廢基,民國年間訛作皇廢基。
子城遺址西部於清末辟為校場,民國7年(1918)改建為公共體育場,即今體育場前身。遺址東部於民國14年至16年辟為公園,初名為皇廢基公園,又稱城中公園,落成後定名蘇州公園,俗呼大公園。至此,荒廢500多年的子城遺址終於用另一種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推薦閱讀:
釣魚城之戰影響世界 南宋抗蒙名將余玠帥府現身
寧波天封塔附近發現戒壇銘文磚和僧塔塔基
400余件文物首博再現考古歷史
中國和肯尼亞聯合尋找鄭和沉船 破解中非交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