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林長春:羅源鑒江的文物保護使者

林長春:羅源鑒江的文物保護使者

日期:2016/12/14 9:54:5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林長春:羅源鑒江的文物保護使者
  我們的車穿過濃郁的山霧,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單邊公路,顛簸兩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海邊小鎮羅源鑒江。遠遠的,就看見鎮汽車站邊一個戴鴨舌帽的老人,正向我們揮手。那身影不高大,卻挺拔;那笑臉很平凡,卻燦爛。

  這就是本次采訪的主人公,林長春,一個奔走在文物保護道路上的八旬老人。

  為古鎮,留存更多歷史印跡

  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海邊小鎮,一定要細數它的特別,那就是街巷中不時鑽入眼簾的文物:石橋、老宅子、古碑、明城牆……千年的歷史勾勒出了小鎮神韻,也醞釀了一種文物保護的氛圍。“文物保護”,這個詞對於小鎮,說陌生也陌生,說熟悉也熟悉。可能沒有村民會把這個文绉绉的詞掛在嘴上,可是這個事兒,他們卻是做了幾十年。

  最早帶著大伙做這些的,就是他們口中的“林鎮長”,曾經的農業社主任,林長春。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天,林長春帶著四五個小伙子,抬著一塊大石板,進了東灣村一戶人家,討價還價地要跟主人換石跳板。供人踩踏的破石板,卻有人當寶貝討,村裡人聽說了都來看熱鬧。

  為了這個搭在門前水溝上的石跳板,林長春找了戶主好幾次,要搬走。雖說石跳板不值錢,可是搬走了一家人進出就沒了踩踏,主人不同意。於是,林長春就想了這麼個法子,自己掏腰包,雇人找了塊石板,一塊換一塊。

  這被林長春當做寶貝的石板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清乾隆年間鄉紳合力重修險橋後,立下的“險橋重修碑”。險橋曾是鑒江人陸路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隨著盤山公路的修通,險橋年久失修而荒廢,那塊古碑也跟著沒了蹤跡。為了找到這塊碑,林長春挨個村子、挨個村民地問,花了幾個月時間,終於在5公裡外的東灣村找到了它。

  當時,還沒有文物保護的概念,林長春的想法也很單純:“我打小就記得險橋橋頭立著一塊碑,這可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在咱們手上沒了。”主人見自己沒什麼損失,就任林長春歡歡喜喜換了跳板。

  稀奇事看完了,村民腦中也有了個概念:老祖宗的東西,得留著。

  這也許是建國後鑒江最早的民間自發文物保護了,隨後,又有了尋找歌頌薩鎮冰的“衽席吾民”碑、保護明永樂年間啟泰橋的故事。一件件文物被搶救回來,村民們也有了保護意識。小鎮,在奔向未來的同時,開始細數過往。

  保存一段記憶,就是保護一段文化

  土生土長的鑒江人,在他們童年的故事裡,總是有城門城牆做背景的。然而,這城門城牆到底在哪裡,沒人去琢磨。

  可這對林長春來說,卻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村裡會講這些故事的老人一個接一個地“走”了,也已滿頭白發的林長春四處尋找仍健在的,請他們回憶曾經城門城牆的位置。根據老人們提供的線索,林長春反復實地尋找,加上縣志、地方志的記載,以及專家的考證,終於,林長春繪制出一幅明代小鎮的地圖:“鑒江的城牆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東門、南門、北門現在還在,西門後被拆了,建了現在的集福亭,這四個城門像四把鎖將1100多米的城牆扭結在一起。”

  城牆城門找到了,可是,它們有的成了村民家的圍牆,有的成了大家都想占用的雜物間。於是,林長春和老人會的同志上門做工作:“這段圍牆是明代的古城牆,可不能再在上面抹水泥加蓋了。”“這是我們鑒江的古城門,不是你一家的,這些東西都要搬走,有消防隱患。”……

  不算健談的林長春,老是重復著那幾句樸素的話。他說,跟村民做工作,也是說著這麼簡單的話,不深奧,說得多了,村民慢慢就接受了。一個人接受了,兩個人接受了,慢慢大家都接受了。就像十多年前,他提出保護鎮裡有500年歷史的淡水井,開始,大家也不在意,仍是有人在井裡小便,在井旁倒垃圾。後來,他一個個教育,慢慢說服,現在村民都會自覺保護淡水井,還自發定期清理維護。

  不斷地磨嘴皮子,終於,城牆上曬著的被褥、蘿卜干被收了回去,城門邊堆放的木箱、漁具換了地方,明代的城門城牆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用一磚一瓦述說源遠流長的歷史。

  林長春帶著我們沿城牆走了一圈,撫摸著一塊塊城磚,講著背後的故事:鑒江是羅源東部的海防重鎮,固若金湯的城牆讓一批又一批的倭寇到此止步。一次,200多個倭寇又來掠奪,城樓鑼鼓齊鳴,兵丁連同百姓都上牆,手持刀戟,高舉棍棒,捧起石塊,跟侵略者作戰。因為城牆易守難攻,雙方相持數個小時,倭寇硬是攻不進來,恰逢要退潮,他們只好悻悻地撤了……

  這是一段鑒江人民抗戰的記憶,也是鑒江人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自強精神的展現。林長春說,鑒江的子孫,都應該記住這段歷史。

  用鏡頭和筆隨時記錄

  年過八旬的林長春,身體依然健朗。本可以跟兒子在福州享福的,可他老是不捨得,不捨得小鎮的一磚一瓦、一山一水。

  跨上一部照相機,帶著一個筆記本,林長春就出門了。幾年來,林長春走遍了鑒江的每一個山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傳說、史實,積極協助相關部門申報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5月,在林長春等人的積極倡議下,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鑒江鎮堆禾山公園動工了,熱心的林長春擔任了常務副組長。公園第一期登山道長500米,高155米,共1009級台階,為了讓路線更合理,林長春上上下下130多趟,本已遷居羅源縣城的他,一年中有近10個月走吃住在小鎮。

  最終的堆禾山公園登山道還通往虎頭山、黃螺洞、後山瀑布、鯉魚趕青蛙等特色景點,那些村民只聽過名字,卻從未看過的鑒江自然景觀,都可以通過登山道到達。

  竣工那天,鎮上的人都來登山、觀景、晨練,就連90多歲的老人也堅持拾級登頂,說要看看鑒江的大好世界。鎮政府的同志告訴我們,因為小鎮的歷史、自然景觀越來越多,如今來旅游的人也漸漸多了。

  發揮自己的攝影專長,春節前,林長春又和老人會商量著做了一個簡易的燈箱“廣告”牌,將自己拍的主題照片結合介紹做成宣傳畫,掛到了燈箱上。

  到了晚上,燈箱燈火通明,宣傳畫更是迷人,村民們都新奇地駐足:“原來,這些平常看到的東西,還有這些故事。”“還不知道鑒江有這樣的古寺,我也要去看看。”看著小鎮的日新月異,村民們的愛鄉之情更加濃厚了,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也高了。

  趁自己身體還行,林長春為自己定了“旅行計劃”,但目的地都在鑒江。他說,鑒江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有太多的“寶貝”,他還要繼續用鏡頭和筆,去發掘、記錄下這些歷史景觀、自然景觀,並呼吁大家好好保護它們,讓它們流傳下去。

  因為林長春的熱愛,這個小鎮始終讓人有歷史的遐想。(記者 曾艷 文/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