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丁戊山和孝義巷
日期:2016/12/14 18:43:21   編輯:古代建築史東泰路與七轉彎巷間的大覺禅寺
孝義巷
為了了解丁戊山詳細的故事,記者找到了熟知福州人文歷史的古建築設計師王勇堅。據他介紹,福州丁戊山,又稱為“中山”“嵩山”或者“嵩岳”,因風水絕佳,一直是歷代官員和名人辦公住宿的首選之地。在唐懿宗年間,山上就建了安福院。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後,對丁戊山喜愛至極,在山上建起了中山嵩岳崇福行宮。此外,丁戊山下的小巷子裡更誕生了許多名人。
閩王曾在山上建7層木塔
《福州坊巷志》中記載:“丁戊山,居城之中央,又名中山,一名嵩山,為九仙山之支。”
據王勇堅介紹,丁戊山位於仙塔街的西面,東泰路東南,東大路以南,西接南街。因其位置獨特,風水極佳,因此被歷代的堪輿家所贊美,他們認為,丁戊山是福州的福山,建議以這座山為中心來修建福州的官衙。
“唐五代時,福州又名威武軍,而王審知屯兵的地方就在丁戊山下,因此,丁戊山下的一些軍營被稱為南營,王審知為了讓軍隊更好地為自己的政權服務,便在這裡修建了嵩岳崇福行宮,並修築了7層木制崇慶塔,用來祭祀自己河南的祖先。”王勇堅介紹,王審知修建的7層木塔,名為新塔,用以和塔巷的塔區分,而“新塔”在福州話中與“仙塔”諧音,因此,丁戊山以西的這條路便取名為仙塔路,也就是現今的仙塔街。
在修建了新塔之後,王審知又在塔前蓋了一座樓,人們稱之為塔影樓。“當時,新塔位於這座樓的東面,中午時分,新塔的影子就會落在樓房的前面,因此得名塔影樓。”
後來,王審知又在塔影樓之下的地方修建了五洲諸侯館,用以接待歸順自己的諸侯,五洲諸侯館的位置就是如今的鼓樓區政府處。
到了北宋後期,閩縣人、官至刑部尚書的王祖道也在丁戊山修建了住宅。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的女婿、驸馬都尉王恭剛到福建,就在王祖道舊宅這塊地上建起了鎮守公署。
到了宋朝元豐年間,丁戊山上的新塔與塔影樓便荒廢了。
直到清朝鹹豐年間,有僧人募集資金,在原安福院的基礎上,修建了“大覺蓮社”,數年後的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重新修繕,並更改名稱為“大覺寺”,寺名一直延用至今。
一場土地糾紛造就孝義巷
古時,在丁戊山下還有一條七轉彎巷,七轉彎巷就是丁戊山的一條山路。因為特別狹窄、崎岖不平,共有明顯的七個拐彎,就被叫做七轉彎巷。而七轉彎巷接著的就是孝義巷。
據王勇堅介紹,相傳在宋朝時,這條巷的附近有兩個大戶人家。有一次,兩家為了蓋房的宅基地發生了糾紛,跑到縣衙去打官司。其中一家的主人在京城做官,這家人為了造聲勢便給父親寫了一封信,想讓父親在京城做些工作,讓縣官的判決有利於自家。
沒多久,父親的親筆信從京城寄到。家人打開一看,上面是一首詩:“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中人看罷此信,明白父親的意思是為人要謙讓。於是,這戶人家主動撤了官司,並且建房時向後退了三尺。另一戶人家聽說此事前因後果,也就順勢退讓,於是形成了這條小巷。
在南宋時,這條巷子裡有位居民叫陳元宰,他雖是個普通人,但一生行孝義之事,得到眾人誇獎,還被推舉為“台臣”,因此人們將他居住的巷子命名為“孝義裡”。所謂“台臣”,乃是元朝時御史的稱謂。
“孝義何家”出資辦學救災民
此外,清朝時這條孝義巷出了一位有名的舉人,他叫何則賢,原籍福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舉。
何則賢踐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籍記載他“游蹤所至,見有秘籍善本,手自抄校不倦”。他專門建有一間書房名為“靜修書屋”,藏書達5萬余卷。他還開設書肆,刻印善本書,以供讀書人借閱流傳。在辦學方面他更是多有出力。他曾與兄弟、親友等在福州創辦了8所私塾。
他還在家鄉福清也創辦了一所私塾,並資助當時福州有名的“鳳池書院”,這個鳳池書院就是福州第一中學的前身。在公益事業上,他更是出了名的出手大方,例如修橋築路、赈災濟難等。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福州發生災荒,第二年又發生水災,何則賢兄弟幾人開設赈災棚赈米赈粥,讓受災的百姓能吃飽飯。他的義舉得到百姓稱道,人們稱他為“孝義何家”。
今天在烏山上有座“先薯亭”,是為紀念從海外引進薯種、使百姓廣為種植避免糧食歉收而受災的陳文龍而建的,這座亭的建造者就是何則賢。此外,他還主持修建了四先生祠、先薯祠等公益建築。
推薦閱讀:
上海大夫坊為誰而建?
官渡古鎮“復活”非遺
武當山玉虛宮的前世今生
無錫南禅寺·清名橋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