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區金澤鎮
四、迎祥夜月映江南
上海青浦金澤鎮是有名的水鄉澤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橋梁,如今仍有十幾座宋、元、明、清各代石橋,可謂江南水鄉橋梁的集中展示。
在金澤鎮南柵,有一座混合結構的古橋,叫迎祥橋,可以說是這裡眾多古代橋梁的代表。據地方志記載,迎祥橋始建於元至元年間,明天順六年(1462年)和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曾經先後兩次重修。如今,迎祥橋是一座五孔梁橋,全長34.25米,寬2.41米。為了結實,橋的側面都鋪上了磚,尤其是木梁外面更貼了一層水磨方磚,不僅可以保護木梁,又使得整座橋顯得美觀大方。正如大多數南方石橋一樣,迎祥橋的石墩纖細,不易阻水。迎祥橋造型纖長秀美,站在橋上賞月,看那小橋流水,月印川流,自成一景。因此,文人墨客都喜歡到迎祥橋賞月,迎祥夜月一也被譽為金澤八景之一。
上海青浦區金澤鎮
歷史是延續的,沒有昨天的積累,就不會有今天的輝煌,更不會有明天的發展。 同樣,古代梁橋也為中國梁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如果沒有昨天古代梁橋的基礎,就不會有今天現代梁橋的成就。古代梁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凝聚著古人極富創意的聰明才智。比如從材料上來說,簡支木梁橋上用糯米汁、石灰、三合土,再鋪石板或瓷磚作路面,這樣既可保持木梁干燥,同時又起到連續橋面的作用;從技術上來說,由簡支木梁橋變化出伸臂梁橋,大大增加了橋跨的長度。由簡支梁轉化為單、雙伸臂梁,不僅僅是古人的一個創意,在世界橋梁史上也是一個進步。中國的木伸臂梁橋跨度達到五六十米,這是古代木、石拱橋無超越的。遞次疊加木梁成為平衡伸臂的構造與近代車輛部件中簧片支撐的構造極為相似。脫胎於古橋的近代伸臂梁橋,其伸臂構造,雖然已經不必疊木為梁,但是結構原理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