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老城遺址之一:無源洞典故傳說
日期:2016/12/14 18:37:54   編輯:古代建築史無源洞
無源洞是巴東老城遺址之一。
洞外峽谷如盤龍臥江,尤以主峰金字山領袖群倫。地脈沿此盤龍南游,攀峰入雲,穿越巴東江南百裡奇峰峻嶺,巫山武陵在此風雲際會,鄂西林海在此鳥語花香,鐵路高速在此穿越千裡雞鳴,雄奇峽江在此演義滄桑巨變。雲嶺一路,披星戴月,涓滴串珠,形成喀斯特(巖溶)地下伏流,經無源洞吞吐傾注長江。因洞深難窮其源,俗稱“無源”,又諧音“屋巖”,蓋為巴人居。
明清《巴東縣志》載為“兀淵洞”,兀意高聳突出,淵為深水深潭,察此奇山異水地貌,名副其實。《周易·乾》曰:“……或躍在淵……”淵乃潛龍進取之地。《荊州方輿書》巴東中載:“渦龍沱,清深不可測,相傳有靈物宅焉,此沱位於兀淵洞峽谷對岸飛鳳山下……”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對巴東段的描寫最為精彩,“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巴東青年知縣寇准,常游此野水,品茗賦詩,並留存《巴東集》,蓄養濟川之志。
南宋曠代愛國詩人陸游《入蜀記》頌巴東:“江山雄麗,大勝秭歸……南山重復,秀麗可愛……”
新中國成立後,縣長郝振元帶領群眾在此開渠引水,植柏栽桢,重輝三峽林場綠色明珠和無源洞靈山聖境之光。
峽谷臨江的魯班橋和觀音閣,曾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開鑿的驿道;魯班橋以內的偏巖和溶洞,於上一世紀國難當頭,又是民國抗戰的兵工廠,“靈山聖境、悟源仙泉”石刻即為抗戰志士所題;而今跨壑飛天的無源洞大橋,可快速直通三峽大壩。
山川移貌,時光通明。千年巴東老城,因三峽建設再度遷移。而這無源洞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青苔故跡、幽咽泉聲,則流淌著巴東的故事和三峽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