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福州古建築的代表——三坊七巷

福州古建築的代表——三坊七巷

日期:2016/12/15 1:22: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從晉代開始,以後逐漸形成的一條不很寬闊的古街–南後街。南後街自北到南,西側有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東側有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古庇巷,稱“三坊七巷”。。“三坊七巷”總占地面積約600畝,坊巷之間多有歷史名人故居,且亦多為明清時代的古建築,極富有時代的印記和地方的特色。中國著名的建築專家、東南大學教授齊康先生指出: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國古代城市中裡坊制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國南方現存保護得較完備的古街區之一。可謂是古代南方的建築工藝博物館。在歷史上,這兒居住著不少歷史名人。是他們的高度文化素質和巧匠的結合才產生這種種城市藝術精品。    

福州的古建築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過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鞏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記》中,已為我們道出了個中的緣由。” 麓多傑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築的代表。其中,有許多灰牆青瓦古樸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嚴謹,院落相連,中軸對稱,以木結構承重,有精雕細刻的石木構件和舒展的大紅斗門,宅院四周或左右圍有土築的馬鞍形風火牆,有的牆峰飾以飛龍飛鳳、花鳥魚蟲及人物風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獨特的居住生態和建築風格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街區群落,是福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等方面也獨樹一幟。

馬鞍牆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樸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桢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