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形式的特殊性
日期:2016/12/15 0:27:56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古代建築類型:
1、功能分類:宮殿、城防、寺廟、壇廟、祠堂、會館、民居、橋梁、牌坊
2、建築形式(單體建築造型):殿堂、樓閣、亭、台、軒、榭、廊、舫
一、中國古代建築等級制度
(一)中國古建築(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頂。
(二)屋頂樣式:庑殿、歇山、懸山、硬山、卷棚、盔頂、盝頂、攢尖頂
清代建築的通則
1、通則(又稱通例),是確定建築各部們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這些法則規定了古建築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系和尺度關系。它是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築持統一風格的很關鍵很重要的原則。
清式建築的通則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寬與進深,柱高與往徑,面寬與柱高,收分與側腳,上出與下出,步架與舉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築物各部構件的權衡比例關系。
2、 面寬與進深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築,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築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3、 柱高與柱徑
古建築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築,如長檩或六檩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4、 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築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為27厘米,那麼,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定為7/1000。
5、 上出、下出(出水、回水)
中國古建築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於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占2份,飛椽出頭占一份。
中國古建築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台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
古建築的上出大於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於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台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牆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6、 步架、舉架
步架:清式古建築木構架中,相鄰兩檩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檩卷棚建築,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築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於金步架尺寸,以四檩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檩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於2D,最大不應大於3D,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調整。
舉架:所謂舉架,指木構架相鄰兩檩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清代建築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
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築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築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築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檩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
七檩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大式建築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三)斗拱
十一踩、九踩、七踩、五踩、三踩
(四)屋頂裝飾
屋頂走獸數量
(五)台基
台基樣式與踏跺步數多少
(六)開間數
九間(十一間)、七間、五間、三間
(七)瓦作
黃色琉璃瓦、綠色琉璃瓦、藍色琉璃瓦、黑色琉璃瓦、紫色琉璃瓦、肖割瓦
1、黃色琉璃瓦--適用於皇家建築、中國的文廟建築
2、綠色琉璃瓦--王府建築
3、藍色琉璃瓦--皇家園林建築或郡王府建築
4、黑色琉璃瓦--風水建築
青色筒瓦、蝴蝶瓦
(八)色彩
黃色、紅色、綠色、藍色
彩畫
和玺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
明清建築房屋不可僭越政府規定的等級制度。
二、平面布局的特殊性
1、單體建築布局:九間(十一間)、七間、五間、三間
2、古建築群體平面布局一定是圍繞一個“合”院的形式進行平面設計。
以庭院為中心的設計思想是中國傳統建築組合形態的核心。庭院是各房間的交通樞紐,也是封閉的露天活動場所,它是房屋、特別是檐廊、敞廳的延伸或補充。庭院被圍合在四周房屋的中心,是中國建築的一種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庭院的“虛”與房屋的“實”形成對比。在中國建築文化的虛、實觀念中,對“虛”的重視又突出了庭院在建築中的重要性。建築庭院的空間往往被視為“氣”,上部開口與宇宙相連;一側開門,與另一空間相對。經過院落,才能進入堂房,氣宇相通。因此,傳統的“風水”原理,如“藏風聚氣”、“氣口”等說法,都是與庭院有直接關系的,由此可見,庭院在中國傳統建築組合形態中的重要性。
庭院組合形態往往以庭院為中心,以中軸對稱的平面形制安排建築。確定中軸線並以中軸線為基准,設置成左右對稱的布局,在平面基礎上組織建築要比其它方式顯得容易,而且也符合幾何美學的平衡原則 ,具有故此不失彼的優勢。此外,建築平面布局的對稱也與房屋廳堂的對稱設置有異曲同工之妙,廳堂的“廳”往往與整體建築的庭院都有相當開敞的共同特性,而庭院兩側的廂房、為室,與正房廳堂兩端相對封閉的側室的風格則極為相似。空間布局由內到外,分出層次,虛實有致。 在合院建築群中橫向左右大致對稱,縱向則明顯突出著軸線 意味。主要建築物如廳堂、長輩住房等通常排列在中軸線上,附屬房則位居次軸線上,中軸排列的方式通常是“前公後私” 、“前下後上” ,下房和外房在前,主房在後 ,如果有私人住房,則往往位居於後。
3、立面布局的特殊性
① 庑殿、歇山、懸山、硬山、卷棚、盔頂、盝頂、攢尖頂。
② 單體建築樣式較少。
然而,群體建築利用地形組合成千變萬化建築群。多考慮群體建築的多樣新、內容的豐富性。
三、中國古代建築規范的特殊性
1、建築設計要滿足建築的規范。然而,古建築在許多方面沒有辦法滿足建築規范的要求。比如:古建築庭院之中,消防車是無法形式進去的,不能滿足建築防火規范的要求。盡可能采取其它的保護手段用以解決。比如:采用增加消防栓,安裝水管起到防火的作用。
2、設計古村落保護街區等,要考慮古建築的一系列的配套安全、防火等的要求。主要是對於“人”的安全防火意識教育。不得隨便吸煙、不得隨便使用明火。
四、中國古代建築材料的特殊性
1、中國古建築材料的使用是在某種程度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中國古建築材料的使用都是采用木材;仿古建築有使用混凝土構造的材料。其它材料是不采用的。
2、現代在修復一些古建築時,在門窗方面需要滿足室內的保溫問題。為此,采用現代的新型材料。但是,絕不能破壞古建築的外觀的面貌。要保持中國古建築整體的風格與造型的特點。所以,在使用現代材料運用於古建築時需要考慮建築傳統的風貌與古建築的特殊性。
3、新材料使用范例:湘雅醫院--紅樓、北京大學紅樓、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美國著名建築大師:墨菲)。
五、中國南北方古建築特點
1、北方:四合院、三合院(合院)
單體建築一般都是獨立的建築
2、南方:天井(合院)
四周建築圍合連在一起,圍合一個天井。
六、平面布局
(一)、“間”的組合
1、若干棟建築組成庭院,若干庭院組成建築群。寧波--天一閣
2、一層六開間,二層一開間。此閣樓設計采取(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特殊設計。
(中間一根柱子)
(二)、中國南北方古建築軸線特點
1、中國建築以軸線控制建築布局。通過軸線之延伸形成“進”的庭院(每一進院落都有單體建築“四面圍合”而成的院落)
2、有縱軸線也有並列縱軸線。比如:故宮就是並列三條縱軸線。南方廣州的陳家祠也是並列三條縱軸線。
3、橫軸線--就是由一個院落,沿著橫向的軸線向左右延伸。
(三)園林布局
中國園林布局一般沒有中軸線,園林建築是有中軸線的。所以,在一座園林中間不能只設計單純的園林,還要設計建築與園林相配合。(也就是說,當設計一處景觀時,切不可全部設計成不規則布局。之間要有規則布局的建築。)
1、中國皇家園林崇尚“蓬萊仙島”“東海之上有神山,山上常住有神仙”。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往“長生不老”。
2、近代園林尊崇的“三山五園”“一池三山”自康熙至乾隆朝興盛的園林形式。
3、皇家園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園林是很大的。然而,江南私家園林收到土地的限制(買地經費),所以園林就不可能太大的原因。
合院與天井
(四)天井的大小是由南北方的氣候決定的。
1、北方由於冬季較為寒冷、干燥、夏季少雨。為此,盡可能把院落做的寬敞一些,更多的吸收陽光保暖。
2、南方建築的屋頂圍合成一個很小的天井。四周較大的屋頂主要功能是遮擋雨水,南方氣候溫和。不用把院子做的很大用以采取陽光。這個天井的功能:采光、通風、遮擋雨水。
3、北方--坎(陰);院子大,更多吸納陽光。(吸納陽氣)。
① 北方--坎(陰);院子天井大(吸納陽氣)=陰中而抱陽
② 南方--離(陽);院子天井小(屋頂下陰)=陽中有陰
七、中國古建築南北風格
1、北方建築風格:質樸厚重;南方建築風格:輕巧精致。
南北方建築翼角起翹;北方建築翼角起翹--緩(現實性);南方建築翼角起 翹--高;(浪漫主義)
2、北方建築厚重輕巧(封閉),主要功能--保暖。南方建築,門窗較大(開敞)(透空)主要功能--通風。
3、北方文化(詩經)講述是現實主義的;南方文化(楚文化)講述浪漫主義的。
八、中國古建築整體比例關系
1、面闊:中國古建築絕大多數是面闊方向為正面。開間多少決定建築的總共長度。
(日本古建築:面闊方向為--平入。山花面方向叫--妻入)
2、進深:進深大小決定屋面高低。
3、由於功能的需要,進深要加大。中國古代古建築就在原有的單體建築的前面,增加一個建築--這就是(勾連搭做法)一殿一卷做法(前面軒廊後為殿)。
九、屋頂造型的推山與收山
1、推山法(用於庑殿建築),顧名思義就是將兩山面向外推出,使得正脊加長,兩山面變得更為陡峻(山面弧形加大與正面弧度同行,所采用的一種傳統做法)
2、收山法(用於歇山建築),
十、視線分析
1、古建築設計是要在設計之前要做認真、仔細的建築寬、高的視線分析。視線分析,要考慮到古建築的寬與高的比例關系。同時,要考慮建築物與人們觀賞的最佳效果。當設計一個古建築時,需要在一定遠的距離要能看到古建築的全貌。如果,在一定的距離位置上看不到建築之全貌時,這個建築設計是失敗的。
2、人與建築物越遠,視線夾角越小對建築物全貌看到的最清楚。
十一、中國古建築等級樣式
1、庑殿頂古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等級最高的建築樣式。
開間等級:開間十一開間、九開間、七開間、五開間、三開間
2、歇山頂古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等級次於庑殿頂的建築樣式。
3、懸山頂古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等級次於歇山頂的建築樣式。
4、硬山建築,古建築等級次於懸山頂的建築樣式。
包括:南方封火山牆硬山建築。(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建築樣式)
5、卷棚硬山建築。
6、盔頂建築,類建築形式多用於,閣樓、塔(塔林)等的頂部(南方居多)。
7、盝頂
8、攢尖頂式建築,多用於園林“點景”。
十二、中國大木結構古建築
1、抬梁式(疊梁式)
① 抬梁式建築,柱與柱之間的跨度較大,可以滿足室內較大空間的需要。
② 抬梁式建築,較為廢材料。(適合用於大型建築)
③ 北方地區古建築,多數是抬梁式建築樣式。
2、穿斗式建築(一榀屋架)
① 穿斗式建築與抬梁式建築。承載屋架的桁與檩下有一構建“枋”。
② “枋”是穿斗式木架的連接拉力的基本構建。
③ 穿斗式建築結構的柱子,落地較多不適合較大型的殿堂,落地柱子影響殿堂內部空間的利用。為此,在建造較大建築時,采用抬梁式做法。能滿足室內空間的利用。穿斗式建築適合於民居的室內多房間分割與利用。
出挑
① 斗拱出挑(宮殿檐口出挑)
② 疊澀出挑(北方建築後檐牆)
③ 南式 挑枋出挑、七字出挑(南方民居)。
④ 吊腳樓,穿斗式木結構最適合制作--吊腳樓(干欄式建築)七字出挑。
3、井干式
① 井干式(東北的--木科楞)
4、攢尖式(傘架式)
5、斜梁式(近似-人字架) 此種結構形式較為古老,例如:在湖南的湘西、湘西南、湘南的瑤族、苗族少數民族還在使用這種結構方法。斜梁式屋架做法與西方的坡屋頂內的人字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
6、磚石拱券結構
① 趙州橋
② 墓穴地宮的拱券構造。無梁殿:天壇齋宮。資料
7、筒體結構
①筒體結構是將剪力牆或密柱框架集中到房屋的內部和外圍而形成的空間封閉式的筒體。其特點是剪力牆集中而獲得較大的自由分割空間,多用於寫字樓建築。
8、牆承重結構(山牆擱檩)
① 簡單屋架形式,直接在山牆上面搭放“檩”。不需要木柱的屋架,節省了許多木材及工料成本。
② 這種建造房屋的方法是靠牆壁(山牆)來承重屋面整體何在、重量,適合於普通的民居建築使用。
小結:
關於古建築結構形式中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之外。還有中國民居中常見的攢尖式(傘架式)、斜梁式、筒體結構、牆承重結構(山牆擱檩)等結構形式與方法。這就需要,在設計房屋建築之時,我們要考慮、選擇那種建築構造形式較為適用於你設計的建築房屋。在這之間要了解建築構造的特點。從而,准確的適用。
選擇結構方式的適用性,是准確解決建築外形、舉折、建築比例原則、屋面構造美觀性。也是我們古建築設計必須考慮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古建築慶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