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瓷刻技藝傳人季雲華
日期:2016/12/14 9:54:36   編輯:古代建築史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一句話,道盡瓷刻藝術的不易,非一般藝人能為。瓷刻,需要繪畫和書法的功底,運刀技巧又難於一般雕刻藝術刀工,同時,還需有極大的耐心和細心。所以,從事這一行業的民間藝人寥若晨星。而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瓷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季雲華,卻堅守在這塊藝術陣地四十余載,在瓷盤上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和美不勝收的山水景觀。
在瓷刻生涯中,他播撒汗水,遭遇不解,抹過淚水,如今,他也收獲了希望。5月初,季雲華從南京領回“省工藝美術大師”的獎牌和證書,為我市獲得此項榮譽第一人。他說:“瓷刻——是我的生活,是我的愛好,是我一生的追求。”
家庭熏陶 愛上瓷刻
季雲華祖籍南通如東,父親和二伯父都是瓷刻愛好者,二伯父在當地瓷刻行業還頗有建樹。小時候,季雲華就經常看到家中的大人在茶壺、飯碗、花瓶上刻刻畫畫。在家庭的熏陶下,季雲華愛上了瓷刻藝術,但是,因學業和經濟關系,小時候的季雲華只限於欣賞,並未學習瓷刻。
1976年,季雲華高中畢業後到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幾年後,季雲華出差濟南,被街上一個不起眼的瓷刻小店所吸引。小店裡陳放的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等瓷刻商品,題材廣泛、色彩鮮艷、雕刻精美。童年時,那些美麗的畫面一一浮現眼前,他陡然有了從藝的欲望,自此便開始了從藝生涯。工作之余,除了接受二伯父的指點,季雲華於1994年參加廣西東興中國書法班學習,後又參加中國國畫培訓班學習。為了提高書法和素描水平,他多年研習《柳公權小楷字帖》、《靈飛經小楷字帖》和《中國書畫》等教材,將刻苦學習和拜名家能人相結合。這些,都為季雲華鑽研瓷刻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
潛心研究 刻苦練習
一般來說,在瓷盤上雕刻一幅作品短則需要半個月、長則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為了雕刻一幅作品,季雲華常常一坐就是幾小時。白天要上班,他就晚上通宵達旦刻瓷;周末本是休息時間,卻成了他全身心投入瓷刻的最佳時光。
通過多年的考查研究,季雲華發現,瓷刻與書畫一樣也分門派,以廣州、上海、揚州等地區為代表的南派刻瓷,刀法淺而細膩,作品小巧玲珑,風格清秀飄逸,镂刻為主要刀法;以北京、天津、山東為代表的北派瓷刻,刀法粗犷豪放,刻層較深,色彩濃烈,鑿刻為主要刀法。他還發現,瓷刻這一民間絕活,在全國只有山東省、河北省發展較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而我省擅長這一絕活的人很少。最終,他決定提前內退,專心於瓷刻的收藏、研究與制作。
碩果累累 熱心傳承
為了追尋夢想,季雲華不僅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的工資和退休金也幾乎全部花在了收藏和制作瓷刻上,這幾乎是沒有金錢回報的投入。但是,藝術上的累累碩果,讓季雲華享受到了無法言喻的愉悅之情。
季雲華連續兩次榮獲省民間工藝迎春花大獎;2008年被授予笫四屆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稱號;當年,他的作品《沉思中的周恩來》榮獲首屆中國民間工藝精品博覽會金獎,並入圍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09年,他被選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瓷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很多項目,都存在後繼無人之憂。為使瓷刻這朵民間的藝術之花得以傳承,季雲華把自己對瓷刻的一腔熱情奉獻給了他的學生。如今,跟著季雲華學習瓷刻的徒弟有8名。
瓷刻藝術可以分為四類,即白描、彩繪、鑲嵌、影雕,其中以影雕在技藝上為最難,季雲華的作品基本采用的是影雕的手法。然而,季雲華認為,民間工藝目前最難的問題,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開拓市場。除了在藝術上追求最高境界,季雲華現在還想要攻克如何培育市場這道難關,讓古老的藝術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