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縣博物館收藏著一塊古代碑刻,是蘇轼於公元1091年游覽慈相寺半月泉留下的詩作:“請得一日假,來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這是怎樣的一座寺院,讓宋代大文豪蘇轼也為之詩興大發?
據記載,慈相寺在城關鎮(今乾元鎮)北門外石壁山之陽,晉鹹和間(公元326~334年)印度僧昙者在此建庵,名石壁庵。庵旁開鑿石罅(xià)如半月,得泉清冽,名曰靈泉,後更名半月泉。唐元和中(公元806~802年)改庵為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名慈相寺,延續之後。慈相寺內除了眾多佛殿外,更有半月泉、泠然閣、東萊書院等景致。因此慈相寺不僅是佛家聖地,還是一座具有文化特質的“雅”寺。正如明代王淮所描述;“飽聞慈相古名剎,境界不比它招提。”
然而,這座倍受蘇轼等文人墨客青睐的“雅”寺,經受住了1600多年的風風雨雨,卻在70多年前消失了。多年來,眾多文史愛好者曾尋訪慈相寺,然而荒蕪的慈相寺遺址,讓人歎惋不已。近日記者也作了尋訪,想知道它是怎樣消失的?
記者從位於乾元鎮的縣委黨校處穿小路往東北向行走,來到一山坡地,正苦於尋找時,遇一位叫吳松的村民,說明來意,他熱情地為記者做起了向導。
沿溪前行,眼前出現一個山坳,內有六七幢佛殿,吳松說,這裡就是慈相寺。見記者疑惑,他說,這些佛殿是近幾年陸續建造的。吳松帶記者來到一片齊腰深的雜草叢中。撥開雜草,數塊石碑顯露了出來。定睛一看,“半月泉”、“蘇轼”等碑刻文字赫然在目。再仔細辨認,還有“請得一日假,來游半月泉……”這不就是蘇轼的詩作!記者不解,縣博物館已收藏了蘇轼的碑刻,怎麼這裡還有?吳松說,這些石碑以前是掩埋的,近年才挖出來的,看來蘇轼的詩碑不止一塊。吳松又指著不遠處的一潭水說,這就是半月泉。眼前的半月泉是一個只有圓桌面大的水池,也可能是雜草掩蓋了它本來的形狀。細看潭水,清澈見底,潭水不斷溢出,流下山坡。半月泉的北面是山崖,吳松說,這就是石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