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隆裡古城龍標書院
日期:2016/12/14 18:43: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隆裡古城以明清時期保存下來的古民居、古碑、古橋、古井等眾多文物古跡而名響中外,但到隆裡古城的專家學者和游客都知道,龍標書院是隆裡古城最古老的歷史文物古跡。走進隆裡古城丁字街仰望龍標書院,唐代遺留下來獨特的古建遺風讓你流連忘返。走進龍標書院的“鵬程橋”上,你猶如穿越時空遂道走進了遠古的唐朝,此時,書院裡面傳來學子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和四書、五經書聲朗朗在你耳邊回蕩,你猶如看見了“詩家天子”唐朝進士王昌齡在給學子們傳道授業的那一幕幕……
隆裡古城龍標書院(原名龍標學宮)位於隆裡古城千戶所衙門右側,民國初期改建為小學,2012年4月書院裡面的小學折除只留大門和兩間廂房,2012年7月按“修舊如舊恢復古風遺韻,再現原風貌”的原則重建,是貴州一座歷史悠久最古老的著名書院。
相傳唐武德七年(624),隆裡曾建置龍標縣,天寶七年(748),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字少伯)先生,因寫過一首《梨花賦》遭人中傷,被朝廷谪貶至當時先後為井巫城的隆裡所,王昌齡貶龍標後歷時數年,為開化“蠻荒”,教化人民,就在古龍標(今隆裡)建立一所“龍標學宮”,培植人才,在任期間,由於傳授教學、變革民風頗有德行,與隆裡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地人稱其為“狀元”。據《開泰縣志》記載:“隆裡之有龍標書院,創建自唐王昌齡公”。由於戰亂,兵焚荒殘,僅存遺址。明永樂十一年(1413)依舊址修建。清順治六年(1649)地方戰亂,郝永忠破所時,書院被毀。後裡人張應诒於清雍正三年(1725)3月,以鴻胪寺少卿告官歸裡“汲汲以培養人才,訓導鄉裡為已任”,聯合鄉中多士及父老子弟捐金在遺址上重建龍標書院,同年11月建成“正廳五楹,大門五楹,廊庑庖湢,甃以石級,缭以垣牆的龍標書院,張應诒奉命任山長(校長)”。重建的龍標書院,舊時號稱黎府八大書院之榜首,足見它在當時黎平府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歲月匆匆,光陰似箭,清乾隆五十年(1785),為造就更多的人才,閣所士農工商投資,大興土木,復興一座庭院式的龍標書院,巴萬育奉命為“山長”,設置“時文”、“古學”、“蒙養四齋”,人數達110多人。王師泰撰重修龍標書院碑文稱:“龍標書院根於唐王少伯(昌齡)先生,重修於明梓裡先輩,當年鴻胪寺少卿為之重建,而今日諸君子雅意更新者也,又因夫舊地,拓而大之,較以前規,高且美矣,瓦磚木石,棟宇池橋……為亡?為桷,細大各成其材,折革斯飛,誦弦廣癖其深地”。此時重修的龍標書院,面牆是青磚疊砌古式牌坊圖案,共在層,坊寬14.3米,正中開方形大門,門高2.7米,寬1.7米,青石條門坎,兩扇木制大門,門前兩級石階。大門左右兩邊各有一拱形側門圖案,寬1米,高2.2米,大門上方用青磚鑲砌橫匾,上畫“日齡跨鶴圖”,一層左右側門上方橫幅各寫“聖域”、“賢關”二字,二層左右兩邊上方各寫橫幅“山高”、“水長”二字,大門兩邊磚牆條幅上寫副對聯:
龍躍鲲翔,滄溟浪跋;
標新領異,文采風流。
龍躍柳池,和風雲會九宵路;
枋奪杏苑,花放水流二月天。
聖道已浸衰,願先進群英發乃聘,振乃聾,挽吉救時,共砥中流參造化;宮門非易入,朝後來諸子,殚其精,竭其力,鋤經犁史,同超上乘信文明。
中橫匾上方是長方形豎匾,直出“龍標書院”四個大字,字面用青蘭瓷片扣成“凸”形,字體氣勢挺拔,樸茂自然,兩邊山水風景圖案。整座牌坊正面背面彩畫各異,紅綠相兼,五光一色,美不勝收。
跨石門坎進入大門,橫鋪長方形空地,寬14.3米,深8.8米,中間卵石鑲面花街人行道,兩邊栽有桂樹、垂柳、花台、牡丹,相互交輝,彼此映照。花台上四季鮮花恕放,每當仲秋,桂花開放,香飄數裡,芬芬全城。緊接是池塘,直經6.4米,寬14.3米,池塘兩頭周圍全用青石條雕花砌成護欄桿,池塘名叫“洗黑池”,池內引來清清泉水,遍植荷花,花台四季鮮花怒放,示喻龍標書院學生“前程似錦”,象征龍標書院學子們的道德修養和高尚情操。直跨池塘中間是一座長6.4米,高1.5米的三拱石橋,名叫“鵬程橋”,喻示龍標書院諸生,早早造就成才,越出龍標書院的小天地,桂花樹,亭亭兀立,綠葉茂盛,每年仲秋,桂花開放,香飄數裡,芬芳全城,象征著儒生們的道德文章“天香雲外”。彎彎的垂柳,當臘凍初消,燕遞蕠語的初春諸多草木,還在朦胧的冬眠,但柳樹已將是萬縷煙絲,那輕盈婆娑的風姿,那清翠欲滴的枝葉,仲夏隨風吹拂,不僅給游客猶如走進了世外桃源,還給龍標書院添增了欣欣向榮的青春氣息。
由“鵬程橋裡”下塘埂上二級石階是一幢高8米,寬14.3米,深6.8米的木建築房屋,屋檐下高懸紅底黑字的一大木匾,楷書“樂育英才”四個大字,兩邊中柱掛一副搶柱對聯曰:
學海無邊,樂得英才而教;
書山有路,喜觀士子成名。
從天井上四級台階,是一幢杉木建造的高8米,寬14.3米,深11.5米兩層樓房,為龍標書院執教人員“傳道、受業、解惑”儒生們攻經讀史之所,設置“經學、古學、時文、蒙養四齋”。左邊開一小門下四級石階是“董公祠”(董三谟祠)現為隆裡小學食堂。
光緒十八年(1892)書院再度重修。廿八年(1902)朝廷廢除科舉改學制,實行新政,龍標書院不待說自然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民國二年(1913)龍標書院改名為“開泰縣龍標高初兩等小學堂”。
隆裡古城龍標書院經此一番別具匠心的拓地重建後,煌煌煌然變成了風格別致的書院此舉動轟動了數百裡,更吸引了外州縣學子們紛至沓來,龍標書院一時門庭若市,興旺發丁,學風既盛,人才蔚起。龍標書院在《開泰縣志》中列為黎平府八個書院之榜首。隆裡所人王師泰在《重修龍標書院碑文》中寫道:“……率子弟百十余人而肆業,多膠癢者殷繁,而跌見冠軍食餒之秀,貢成均者十六,而道行選優拔萃之科,兼以五賢書之續登,實並七先達爾濟美,錦才奕奕,高捷南宮,博技箋箋,佳仕雲霞兼蔚,良由龍標書院之重修”。由此可見當年龍標書院名氣。
龍標書院在教育實施上對書院學子的要求極為嚴格,對在書院執教者更高。為了提高在校諸生質量,閣所定了規章制度,《龍標書院生童月課文》說:“……於斯有志振興,予卜後來居上,是以閣所紳袊,公嚴考課,大申告戒,議定章程,齊集書院,面試生童,月呈兩課,列前茅者獨錫斧資(好的獎現金,這樣在書院諸生盡情發揮各人的聰明才智)。在教育內容上,封建王朝時代的龍標書院,教材都以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及科舉時文等為重點,清代進一步明確必須教以程,朱理學為主導,以八股文為重點,為科舉考試求官之用。
洪鐘山聳,龍溪水遙,傑地古龍標,少伯詩人谪此已老,地故染風騷。南魁北榜辟草荒,董忠張廉相炳躍,蔚起眾英豪。遺風共瞻仰,禮樂熏陶,淵淵文秀貫今朝,悠悠歷史,一座龍標書院,使隆裡人文尉起,風開百代。據地方志和有關族譜記載,僅明清時期隆裡就湧現出進士文人,文舉人16人,武舉2人,明經8人,貢生52人,監生、癢生、生員100多人,其豐厚的地方人文的積澱於此可見一斑。正好20世紀1980年代錦屏縣縣長單洪根瞻仰龍標書院舊址時所抒寫的景況:
寶地鐘毓秀,
文開少伯公;
荷池杏壇外,
桃李笑春風。
推薦閱讀:
福建晉江五店市裡的雕刻時光
紫禁城:記憶中的宮殿
江門潮連島古祠堂的記憶
“人中麟鳳”柳亞子與其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