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黃河岸邊古跡
日期:2016/12/14 18:40:1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黃河岸邊的清水河縣窯溝鄉下城灣村東一個名叫塔兒梁山的山頂上,有一座別樣的古建築——石塔。這座石塔高11米,塔身座落在砂石砌築直徑為6米的圓形塔基上,除了塔基外共6層,呈六面體。每層塔都有塔檐伸出來,為3層片石砌築,由下向上第一層伸出11公分,第二層伸出16公分,第三層伸出21公分。而且,每一層石塔都有一處直徑約33厘米的小圓洞凹進。塔的底部第一層高2米,第一層每面寬2.2米,塔的正面(南面)為南偏東15度。在第二層頂部的塔檐內沿著對角方向橫穿3根圓木,直徑15至20公分,暗砌在塔內。由塔基至頂部,全部用6至15公分厚的砂巖片石和紅泥砂漿砌築,塔的北部沿六面體中的一個角1到3層已塌落,塔身也已向南傾斜。長期研究當地民俗的李巨老師告訴記者,關於這座神奇石塔的建築年代,文物工作者從石塔附近的下城灣古城出土的文物推斷,認為這座石塔建於遼金時期的可能性最大,但具體的情況卻無從考證。與石塔一樣令人稱奇的還有一處石壁石洞,石壁石洞地處在渾河西岸的峭壁上。石壁下渾河水流洶湧,河水拍岸,石洞曲徑幽深。據《清水河廳志》記載:“(清朝)同治初年,有采煤人楊氏者結伴三人,裹糧持燈往探。從洞入口,行十五六裡,旁有一口,再行約數裡大石當前,側身而過,忽上忽下,忽高忽低。過此,其地漸寬,徒聞水聲潺潺,其深莫側。以石投之聽叮咚作響。寬約丈余上有獨木一株架作橋梁,視之糟朽。對面尚有一洞,且有門,已為水阻,至此糧盡,返身退出,約經兩晝一夜,後更無再入往探者”。李巨老師說,這石洞到底是什麼時候形成的,裡面到底是個啥樣子,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而現有的資料也無據可查。
就在離石塔不遠的清水河縣喇嘛鎮榆樹灣村邊的雷音山(當地人也稱鷹嘴山)上,還有一座雷音寺。雷音寺坐東迎西,俯視著滔滔黃河。由於多年黃河水的沖刷,雷音山腳凹進去不少,山勢好像鷹嘴一樣前傾,雷音寺正建在這鷹嘴之上,實在令人叫絕不已。據當地的老者回憶說,以前雷音寺的寺門上高懸著“小雷音寺”4個字。寺內傍山造有佛像一尊,與左右4尊泥塑聖像及背後雕刻圖案融為一體,十分和諧。寺牆上的壁畫雖幾經滄桑,仍色彩艷麗。壁畫中夾雜著諸多題詩字畫,其中有乾隆年間文人官吏,也有民國時期學者名流以及游人留下的筆跡。寺南有兩處石窟,窟內有浮雕,每逢農歷的4月18日,已婚未生子的婦女們都會前往這裡,並將千姿百態的泥人放在窟內以祈求早日得到子女。而過往船家也要燒香磕頭祈求,保佑一帆風順,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後才慢慢銷聲匿跡了。夏秋時節,在黃河中乘船而行,回首之間仰望白雲中雷音山上的寺院,仿佛置身於蓬萊仙境一般。李巨老師介紹說,雷音寺的建築年代有兩種記載:一種說法是北魏,這種說法是依據《綏遠通志稿》中的記載:“鑿山造像以拓跋魏代(北魏拓跋氏)為最盛,雲岡石佛皆其遺制”。而《魏書、帝記》也有:“歷帝常有幸西南石窟之文,以極樂故城之方望論,西南為今清水河縣境,然則此雷音石佛殆亦同為爾時遺址”的記載。第二種說法是清代,據《歸綏道志》和《清水河廳志》記載:“雷音寺,相傳系乾隆年間建造”。這兩種說法前者是根據《魏書》的分析得出的結論,而後一種則是根據民間傳說,具體哪種說法可靠,到目前仍然是個謎。由於歷史的原因,今天的雷音寺佛像殘缺,破爛不堪。當地人都盼望著有人來投資修復,開發保護。
與雷音寺相距不遠還有一座伏龍寺,位於一個名叫水門塔的村子。伏龍寺始建於清乾隆初年,後經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二十六年(公約1761年)兩次擴建。伏龍寺地勢險要,與長城關隘滑石堡隔河相望,東傍水門洞,西臨黃河,內外山形好像一群牛奔跑著來這裡飲水一樣。因而,自古就有伏龍臥虎之說,所以當地人將此廟稱為伏龍寺。伏龍寺院內都是用青石板鋪地,卵石鋪道,建築物為磚、瓦、木結構。清朝光緒初年,又在山門左側蓋了一座戲台,總占地面積達3500多平方米。李巨老師不無遺憾地說,到了1935年的夏天,一次雷電擊中後焚燃了該寺正殿及西廂禅寶,迫使這裡的僧人們散去,伏龍寺從此失去了管修。而到了1964年的農歷四月初八,又因為當地老鄉焚香禱告,不慎引起火災,更使這座寺廟變成了頹壁殘牆,滿目焦土。
九曲黃河一瀉千裡,在我市的清水河縣境內拐了好幾個彎,形成了非常壯觀的一處又一處美景,像我們熟知的老牛灣段黃河就是一處風光秀美,景色迷人的好地方。其實,就在清水河段黃河岸邊,還有好幾處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文物遺跡,這些文物遺跡不但年代久遠,而且有的還頗具傳奇色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