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京奧運村裡為啥有兩座廟

北京奧運村裡為啥有兩座廟

日期:2016/12/14 18:42: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北頂娘娘廟

北頂娘娘廟

    隨著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的成功舉辦,奧運會的主會場國家體育場“鳥巢”、游泳館“水立方”已成為北京中軸線北端的著名地標。其實,漫步奧運村,還可以看到兩座古廟,這就是具有特殊歷史人文價值的北頂娘娘廟和龍王廟。兩座古樸莊重的廟宇,常常令不少游客心生疑惑:這奧運村裡為何保存有兩座廟呢?

    舊京“五頂之一”的北頂娘娘廟位於朝陽區原大屯鄉北頂村西,與北京奧運會主會場國家體育場(鳥巢)毗鄰,距游泳場館南約150米,現為第七批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被侯仁之老先生稱為“北京城中軸線北延長線的標志性建築”。據史料記載及實物佐證,此廟早在明宣德年間為一土地廟。傳說明嘉靖皇帝的母親到北郊踏青,在此小廟休憩進香許下心願,轉年身懷六甲(即嘉靖),待嘉靖登基作了皇上,為還母願敕建此廟。據史料記載以及朝陽區文物所的任友、曹彥生等文保專家多次實地考察求證,此廟占地為二十二畝,原有宣德年造大鐘一口,明萬歷年造香爐一座。廟內供奉主神為“碧霞元君”,又稱泰山娘娘,是泰山之尊東岳大帝的女兒。左右為送子娘娘、眼光娘娘、催生娘娘、天花娘娘等。此廟乾隆年間奉敕大修,並立有重修碑記,每年的農歷四月二十八為開廟日,期間廟前戲台上演各地劇種,廟周圍自發形成集市,主要交易農具、糧種、農副產品等,游者多鄉人。廟內正殿前立有兩通石碑,可惜毀於“文革”十年浩劫,現僅存碑座和碑首,碑身早已不知去向。新中國成立後,此廟山門殿和一進殿用作供銷社(商店);正殿和東西配殿被大屯鄉鑄造廠占用;正殿以後兩進院由北頂小學使用,山門殿和一進殿,1987年因供銷社經營虧損,無力進行修繕保護,交歸朝陽區文化文物局(現區文化委員會)。1997年7月一場大雨山門殿東牆坍塌,次年對山門、山門殿、鐘樓進行搶險修繕,轉年完工。為舉辦2008年奧運會,於2002年將鑄造廠、北頂小學遷出,朝陽區政府請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考古發掘。通過全面勘探,澄清了整個寺廟遺址的規制,由北京市古建研究所繪制出復原藍圖,上報到市、區兩級文物管理部門,為“北頂娘娘廟”遺址保護工程啟動奠定了基礎,也為恢復“北頂娘娘廟”原貌找到了歷史依據。

    “北頂娘娘廟”現存古建有山門、山門殿、鐘樓等,通過勘探發掘探明,“北頂娘娘廟”為四進五層殿,有院牆、八字影壁、東西側門、東西值房等。大雄寶殿為五開間,前後出廊。最後一進殿為老爺殿,並配有東西耳房,遺憾的是戲台遺址並未找到。

    龍王廟位於朝陽區原窪裡鄉龍王堂村,現奧運村地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國際區范圍內,南鄰科荟路,對面是2008年奧運會運動員村,西側是升旗廣場。

    龍王廟始建於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復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原龍王廟殿宇眾多,為七進院落,有山門及東西側門,山門為龍嘴門,山門寬4米,兩側門為龍眼門,在廟的東西兩側各有古井一口,象征龍的眼睛。一進殿面寬11.5米,進深8.4米,整個龍王殿建築木質結構完好,油飾彩畫風格獨特,系明清時期作品,較為珍貴;牆體建築包含了明清多種建築手法於一身,有干擺、絲縫、淌白等。殿內原供有北方龍王、龍母神像;後殿供奉四海龍王即黃、紅、青、白四海龍神像。山門前有地下泉水噴出,雨季最高可達兩米有余,但在北京嚴重缺水的今天此景早已無存。此地早年為皇親貴胄郊游之地,後因戰亂,屢遭兵火,風貌嚴重受損。廟內存有“重修龍王堂碑記”(已殘),此碑高2.2米,寬0.7米,厚0.23米,在施工中挖出原碑座已重新豎立在殿前東側。該廟現存規模部分根據歷史資料和遺存進行了修復,廟內供奉主神為黑臉龍王鳌廣,目的是以鎮水為主,該廟是朝陽區唯一保存至今的龍王廟。修復後的龍王廟南北長約75米,東西寬約50米,為朝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龍王廟修繕部分以文物古建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修復部分作為奧運村村長辦公室使用(包括隨後的殘奧會)。

推薦閱讀:

荥陽老城南關的韓鳳樓故居

澳門大三巴牌坊的傳奇歷史

澳門玫瑰聖母堂建築歷史

重慶大昌古城的滄海桑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