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南洋大樓 漢口建築史的分界嶺

南洋大樓 漢口建築史的分界嶺

日期:2016/12/14 18:43:0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南洋大樓

南洋大樓

    “記得有一次和母親去了漢口中山大道邊的南洋大樓(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六十年代初在那幢高大的西式大樓的底層不知怎麼的開設了一間冷飲室。由母親領著,坐在一張小小的圓圓的餐桌前,老房子裡邊空空蕩蕩的一間大廳,很陰涼,光線黯淡在高高的穹形天棚上。”

    在武漢本土女作家胡榴明《繁華滄桑大武漢》的散文集裡,南洋大樓披索著舊日的時光,像上海灘老唱片中流淌的流歌歲月,被人回憶在漢口中山大道中段的六渡橋外。

    舊時歲的六渡橋,商賈雲集,在中山大道向東的漢口租借區裡,南洋大樓是僅次於漢口水塔的高層建築,1917年華僑簡氏兄弟在漢口擴建卷煙廠,便在中山大道文書巷外修建了南洋大樓,作為辦公處。

    南洋大樓並不是生產區,在六渡橋住了很多年的人都記得南洋大樓1層曾經賣過冰激凌和煙。雖然大樓後來幾經易手,但如今在大樓的側面,仍然寫著“南洋兄弟煙葉公司”的字樣。

    有別於其他工業遺產的是,南洋大樓代表著漢口建築史上的分界嶺在漢口租借區的近代歷史建築群中第一次運用鋼筋混凝土。

    回憶:復古、小資氣息逐漸消失

    我在南洋大樓一帶住了30多年,每天上下班都經過那裡。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南洋大樓,底層是食品商店,那時估計只有租借區的上層人才知道那個洋去處。雖然母親只帶我去過一兩次,但我對當時吃的冰激凌仍記憶猶新。南洋大樓賣的汽水是白色的,有很多小泡,喝一口,那種刺激感從舌頭一直竄到胃,喝汽水的吸管是麥秸,烤干後還有香味。那時,很少有人去南洋大樓。大樓的底層有很多羅馬式立柱,腿很矮的圓桌,桌上放著高腳杯,都是些上世紀30年代的東西。

    改革開放後,南洋大樓曾經的復古、小資氣息,因新進駐的酒店、商場等而逐漸消失。口述者:胡榴明

    探訪:歷經變遷“南洋”仍在

    南洋大樓由美國建築師設計修建,1917年動工,1921年落成。整棟樓呈不規則多邊形平面,因率先采用了鋼筋混凝土,所以樓內還設了電梯間,由上海生產安置,而這些跟南洋兄弟資產豐厚是分不開的。

    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漢口對外開埠,圍繞漢江的商貿中心開始向租借區轉移。1917年華僑簡氏兄弟來漢擴建卷煙廠,在今中山大道文書巷外修建了南洋大樓作為辦公處。1926年,北伐軍攻入武漢後,南洋大樓被國民政府用作在漢辦事處,大樓內貼上了孫中山的頭像,但是“南洋煙葉公司”的字樣仍保留在大樓右側的牆壁上。

推薦閱讀:

浙江古橋的前世今生

《岳陽樓記》解讀岳陽樓

大理諾鄧開五井古道出鹽地

鄭州秦家大院


    三樓紀念館恢復原貌

    穿過漢正街、長堤街狹窄的街巷,拐進中山大道,就進入了歷史上有名的漢口租借區。走進南洋大樓,客廳是改革開放後改造的南洋大華飯店,旋轉樓梯直上5樓。樓頂設穹頂、拱門和鐘樓造型狀陽台,很有歐洲古典風格。

    三樓作為國民政府辦公處的紀念館,游客可免費參觀。紀念館負責人余主任介紹,3樓保存了南洋大樓設計之初的特色,石灰頂,吊燈和木質地板都是按照大樓最初設計而恢復的。改革開放後,因為南洋大樓入駐了酒店、舞廳等餐飲業,部分建築空間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現代派:建築轉變

    站在紀念館的主廳,抬頭可以看到從5樓玻璃穹頂透過來的光線,既加大了建築空間,又解決了采光問題。研究調查漢口建築十幾年的胡榴明說:“南洋大樓臨街立面造型很簡潔,以此來淡化這幢鐵灰色大廈給人太過嚴峻的感覺。也許設計的初衷就是想建造一座堅固宏偉方正規矩的現代堡壘,如果是那樣的話,南洋大樓算是非常理想的。”

    據胡榴明介紹,南洋大樓直線向上的方陣型建築,門前沒有明顯的羅馬式立柱,牆壁沒有復雜的雕刻裝飾花紋,是西方新古典主義到現代派建築的轉變痕跡。“與其相接的新民眾樂園是古典主義的復古建築,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胡榴明說。

    “國保”危房仍未修繕

    如今的南洋大樓外側牆體仍然可以看到古典主義裝飾的頭像雕塑,但在主樓之後一兩年建起的南洋大樓附屬樓卻成了危房建築。

    從新民眾樂園的小巷拐進附屬樓,裂開的牆體與掏空的窗戶與正面南洋大樓的氣派極不相稱。據附近居民楊爹爹介紹,附屬樓已經空置多年,很早就聽說要維修,但一直沒見動工。

    據國民政府紀念館余主任介紹,附屬樓是作為南洋大樓的職工宿捨區而修建的,屬磚木結構,目前已經成為危房,亟待維修保護。

    南洋大樓外牆上掛著1996年國務院設立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招牌,但這樣一個“國保”級建築,它的附屬建築卻成了危房。

    對話:附屬樓維修正在走程序

    湖北省古建築中心副主任吳曉

    長江商報:南洋大樓作為“國保”級建築單位,它的附屬樓應不應該納入保護范圍?

    吳曉:附屬樓以前是南洋大樓的生活區,跟主樓一起是國民政府舊址,以前不是文物的時候,裡面改造了很多水池、衛生間。在納入“國保”范圍之前,湖北省文化局曾經做過評估,認為附屬樓的藝術、美學價值並沒有太出色,但由於建築年代幾乎是跟主樓同時期,所以一並納入了保護范圍。

    長江商報: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對附屬樓進行維修?

    吳曉:文物單位的維修要經過文化局的評估,文物修復也應遵照修舊如舊,保持真實原樣。2007年我們曾經承接對南洋大樓以及附屬樓的維修保護工作,現場勘測過哪些是以前真實的布局,哪些是經過改造的。我們發現南洋大樓的門窗、底板等構件都有明顯的改動,要進行適當的處理,2007年勘測之後就做了一套針對南洋大樓及其附屬樓的修復方案,但是到現在還沒有實施。

    長江商報:為什麼沒有實施?

    吳曉:資金不足,而且南洋煙葉公司也有自己的整體考慮,按照國家文物使用法中的規定,誰使用誰維修,具體業主具有維修保護的責任。文物的維修需要走程序,先要申報省文物局,然後是國家文物局,待國務院批准後才可以動工,並不是想修就可以修的。

推薦閱讀:

浙江古橋的前世今生

《岳陽樓記》解讀岳陽樓

大理諾鄧開五井古道出鹽地

鄭州秦家大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