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明代家族祠堂變身村史館

明代家族祠堂變身村史館

日期:2016/12/14 18:40:4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展出的古農耕用具

展出的古農耕用具

    棉車、剝車、搖車、犁……這些古農耕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早已成為歷史,現在年輕人看到了恐怕還不知道是什麼。然而這幾天,高淳區桠溪鎮西捨村村史館可熱鬧了,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到村史館裡去觀看這些大部分已經不再使用、漸漸消失的農耕器具。據當地村民稱,村史館的前身還是明代初的家族小祠堂,至今600多年的歷史。

    古農耕器具展示歷史文化

    西捨自然村是一個有近400戶村民的村莊,村民大部分姓芮,同宗同族。昨天,金陵晚報記者看到,這幢青磚黑瓦的村史館在村子的中間,共五間。村史館雖說是新修的,但裡面的屋梁仍是古雕木刻,沒有動過,一些古舊的農耕用具擺放有序,共有30多件。一位村民告訴金陵晚報記者,很多農耕用具還是民國時候留下來的,現在勞動生產條件改善了,這些成了老古董,不少農村的年輕人根本沒見過。

    這位村民介紹說,自從村裡有了村史館,村裡人把這裡當作文化陣地,還有許多外地人也來這裡欣賞這些逐漸消失的農耕器具。村裡每天向村民開放,看到這些農耕用具不少村民都在感歎上輩人農耕生活的艱辛,從而更多地了解農耕歷史文化。

    祠堂已有600年歷史

    今年79歲的芮必貴老人是村裡的長者,對家族歷史文化有所研究,他告訴記者,村史館的前身是村裡的小祠堂,也叫全恩堂,建於明代初,至今有600多年歷史。當時村裡分南北兩處,南處建大祠堂也叫秩序堂,北處建了這座小祠堂。芮必貴說,小祠堂擺了祖宗牌位,每年清明節村裡人都要到裡面祭祖,小祠堂也是村裡議事的地方,不管哪家有什麼矛盾都要到這裡調解。上世紀的1944年,溧高縣縣長周林將國華中學搬遷到村裡的大祠堂,原本大祠堂西捨小學搬遷到小祠堂裡,當時新四軍也在這裡辦過公。後來西捨小學搬遷後,小祠堂閒置著。小祠堂原來有東門還有天井,村民在東門前建房後不方便出行便將東門改成西門。

    據一位村干部介紹,西捨村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文化村,小祠堂也是村裡的歷史文化產物。經過風吹雨打小祠堂很破舊,為保留和傳承,村裡投資20多萬元對它進行新修,並將小祠堂改為村史館,特意花1萬多元從村民家裡收集了30多件過去村民實用的農耕用具,把它們作為歷史生產生活用具供村民們觀賞,讓村民回味過去原生態生產生活,更多的還讓村民受到啟發和教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